第192部分(第2/4 页)
刘宇搞出来的玩意,为的就是更一步的加速同化整个草原,每个人都有着贡献点,这玩意只有在做出对大汉帝国有用的事情之时才会产生。
刘宇此举可谓是大有深意,毕竟在草原可以说生存大于一切,而汉人带来的可以说就是生存还有的是希望,为此足以让草原之人直接抛弃一切。
让大汉帝国的光辉撒向草原,的确草原可不是什么天堂,在这里无时无刻都要为着生存而拼搏,如今大汉帝国来了带着生存希望抛弃一些东西还是能够做到的。
如今大汉帝国的终极目的就是一代代圣贤都在想完成的事情,以华变夷,哪怕是历代的君王都想完成的伟业,完成这不世之功。
可是这玩意那是这么好完成的,甚至可以说是几乎完成不了玩意,至少短时间那是想都不用想,汉武帝只能灭匈奴,却终究同化不了,哪怕是改姓了刘。
当年汉武帝遣卫青霍去病北逐匈奴三千里,其后衰弱的南匈奴归汉,但并没有达到以华变夷的目标,归汉的南匈奴时叛时降,到了东汉灭亡、三国鼎立、天下归晋之后,匈奴人刘渊又起兵攻晋,不仅灭亡了西晋,还揭开了中原汉民族最悲惨最黑暗时代的序幕: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羌、氐相继侵入中原,以人为粮生灵涂炭
唐太宗伐高勾丽、击突厥、灭薛延陀,武功赫赫,北方游牧民族呼为“天可汗”,但唐太宗实行以胡制胡的政策,大量使用夷人雇佣军、夷人军官,这一错误的民族政策在数十年后显露了恶果:
胡人安禄山起兵反唐,终结了大唐盛世,华夏文明走上了长达百年的下坡路,而沙陀、党项、契丹趁机相继崛起,华夏就在这一次次之中没落了
所谓的华夷问题,不在南方而在北方。大宋高宗偏安江南,中原士民纷纷渡江南下,岭南的各族夷人都接受了华夏文化,接受了劳动生产的生活方式;惟有北方,从秦汉时代的匈奴,到隋唐的突厥,再到两宋的西夏、辽、金、蒙古,华夏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战争,贯穿千余年而从未停息!
大汉帝国如果在此画上句号,完成华夏历代君王千年未有完成的基业,战争划上句号,如果大汉能做到西汉盛唐无法做到的事情,那将会是华夏文明的空前胜利,空前辉煌。
自宋辽澶渊之盟以来,何曾有北方游牧民族向中原称臣纳贡?仅仅五年前,临安的宋恭帝,面临伯颜强大的军事压力,文天祥就以左丞相身份出任和谈大使,屈辱的谈判期间,先称侄皇帝,再称儿皇帝皆不可得,最后皇帝和太后、太皇太后一齐被俘虏。
那时候,蒙古武士的马蹄,踏遍了江南锦绣河山,“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我军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
那时候游牧民族的弯刀完全就是架在华夏脖子之上,随时都可能血溅三步,整个华夏都可以说陷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之中,蒙古人的大屠杀,还需要担心一不小心直接灭族。
第四百二十五章 教育上
“额!弟兄不知道你所说那个小孩读书是咋回事?”胡阿鲁点点头,表示明白,对于大汉帝国的这些措施,他心头也只是一些疑惑还有一些对于汉国之主的好奇。
不过这个并不是他现在要关心,此刻的他只是一个流浪者而已,不过脑海之中突然想起乃人图之前所说过的一句话。
那就是“别打扰孩子读书?”这句话就让他好奇了,读书知识可以说胡阿鲁最想要的东西,可惜草原却不是知识更不是文明传播之地。
他成为流浪者的原因未必不是为了寻找知识,可是如今的他听到了什么,一个普通的游牧之家竟然听到了读书,这给他的感觉就是难以置信。
“是的!我孩子现在还在复习,还过三天就是学堂小考的,过不了就麻烦了!”乃人图点点头,神情之中充满了一种忧虑的情色。
“怎么回事?学堂不是南方汉人的玩意吗难道草原也有?”胡阿鲁一愣,随即不由惊呼到,语气之中充满了疑惑。
的确乃人图的话语让胡阿鲁的第一感觉就是难以置信,要知道草原可一直是野蛮的代名词,这不是华夏鄙视他们而是事实是如此。
整个草原可以说根本就是处于最为原始的文明,别说文化知识,恐怕要他们写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哦!忘了游牧民族似乎很多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文字。
文字那玩意并不是游牧民族能够玩的转的,甚至根本就不是他们能够触碰的级别。君不见全盛时期的蒙古人,也玩不了那玩意。
蒙古人从汉字汉语之中分裂出来蒙古语。可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