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部分(第2/4 页)
很小的代价就搞定中国各大势力。他们不是傻子,能够借力打力,借助塞北军灭掉其他的反日武装,在回头来收拾塞北军这种买卖他们愿意做。
可是塞北是一个自由的地方,这里的媒体收到的控制几乎没有,从来抨击整府的舆论从来没有断过,塞北大力建设公用工程,他们说领导人没有眼光没有能力,滥用民力;大建工业,造成了通胀,他们说这根本是浪费民财,不顾惜民生;塞北军强力雄起去东北作战杨民族威风,他们会说穷兵黩武不管百姓的生死;现在塞北软弱下来了,他们就更抨击了,说领导人是汉奸是石敬瑭是儿皇帝。
这样的舆论煽动了大量的盲目青年,他们整日间在街上大喊口号,遇到个头稍微低点的人就怀疑是日本人,二话不说拉过来盘问说的不好,口音不对他们就敢当成日本人胖揍一顿。连军队本身都受到了影响,许多底层官兵非常激进,给自己的上级施加压力,说全国各地抗日的呼声都这么高了,为什么塞北军不行动。还搞出了什么大签名给赵书礼,要求东进。
政界官员则搞出了什么联名上书,希望赵书礼派人也去参加庐山会议。
赵书礼顶住了压力,庐山会议直到结束塞北都没有去参加,最终庐山会议作出了决议。蒋价石向日本人发出呼吁,希望他们本着和平的诚意,撤出在东北的所有军队,还东北,还中国,还亚洲以和平,否则就是对中国四万万百姓的挑衅,是对全世界和平的威胁。同时像全国民众发出呼声,一旦战争发生,当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保土卫国之责,战至最后一滴血。但是蒋价石始终没有发出明确的意见,对日本是战是和,在模棱两可间。
但是庐山会议还是有成果的,各大军阀旅行了他们的诺言,川军各大派系派遣了十万军队出川,先到中央报道整编,然后就要北上。广西广东组成了联军,有白崇禧任总指挥,北上到武汉集结待命随时北上华北。云贵的军队也到江西报道,编入中央军作战。
因为此种种,蒋价石捞足了声望。全中国都在看着蒋价石的下一步行动,但是蒋价石没有行动,这时候轮到他等了,等塞北军的反应。
而赵书礼还是在等,他在等张学良的归国。
二百四十二节 扩大侵华
张学良已经回国了,他的飞机经过苏联在新疆降落,然后第一时间返回了东北,到锦州接过了万福麟的指挥权。
接下来张学良不停的下令,马占山还好说,他是胡子出身,对东北军忠心耿耿,对万福麟或许不服气,但是张学良是张作霖的儿子,在他看来,只要东北军还姓张,他就愿意付出他的忠心。因此马占山在吉林跟日军的激战是认真地,没有丝毫保存实力的后手。
但是宋哲元就不同了,尽管张学良一到锦州,他立马就表示服从张学良的指挥。但是张学良让他调兵进入出关,他却迟迟不肯,表示现在河北地区同样危机,日本人随时可以从天津攻击过来。现在的整个天津,都被日军占领了,而宋哲元的军队没怎么抵抗。
对宋哲元的表现,张学良没有丝毫办法,他又求助于塞北军,求助于他的义弟赵书礼。可是他派去的使者,并没有得到接见。赵书礼再次避政了。
赵书礼的避政看的懂的人不多,张学良看不懂,其他军阀也看不懂,但是一个人看的懂,那就是蒋价石。因为赵书礼的秘使现在就在南京他的官邸,整天催促他呢。
赵书礼要求蒋价石立刻向日本下最后通牒,要求日本撤出东北的军队,撤出侵入天津的海陆军,否则就意味着战争,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日宣战了。可是蒋价石却始终不愿意发出这个强烈的通牒,他说如此的话,就把中日都逼入了死地,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了。他的做法是,向国联申诉,请求国联裁决。
国联确实受理了中国代表的申诉,他们裁决日本人无理,也要求日本人撤军。
但是日本的态度是十分蛮横的,此时的日本已经是军人执政了,整府只是一个傀儡而已。他们已经完成了法黑斯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工业已经转产,他们的海陆军都处在历史上的高峰,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这种情况下,指望狂热的日本军人色彩浓厚的整府撤出军队,恐怕是不可能的事情。
为了表示对国联裁决的不满,也有不愿意在受制于国联的考虑,日本宣布推出国联。继德国意大利之后第三个退出了国联。
得到日本人退出国联的消息,赵书礼大喜,日本人自己把自己推到了国际社会的边缘,这已经为他将来的战败埋下了伏笔。
但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