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页)
版的小人像,原本只是为了逗弄女儿开心的道具,没想到渐渐传开之后,不光是王家的家里人喜欢,还在合肥城里也风靡了起来。
总之,当王心怡折腾照片的时候,就已经被大人们认定“人虽小,但,会享受”。加上,她在小王庄上,自己小屋的布置,以及她倒腾出来的q版小像,就很是轻松的说服程妈,同意让王心怡自己布置她以后的小院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闺楼”。
闺楼布置
果不其然,王心怡6岁上,王爸发通告,三个孩子,从此自立门户,要开始单个独居的生活了。各自的屋子,就安排在原来预备着的,第三进的院子里。
原来第三进院子的大院子,刚搬进来的时候,还是光秃秃的一片,现在,经过这么些年的经营,已经是颇具大家花园的气势,各个季节,也能看见各色花草了。
三个孩子的屋子,就在花园的后方。两个男孩子的房子还好布置,女孩儿王心怡的闺楼,不光是她自己,程妈对其煞费苦心,就是不怎么理会家里内务的王爸,也很是上心。就连王家的女性长辈们也跟着操上了心。所以,这个闺楼最终布置的结果,各方都很关注。
王心怡的闺楼,建在一个小院儿里。穿过后花园,往左是哥哥们的屋子,往右就是她的地盘。
小院儿两侧的墙壁,用了大型的瓷砖排满了整个墙面。为了不显得单调,瓷砖还用上了彩色,最后,弄出的效果,就是两幅花朵盛开的图案。一幅是粉莲朵朵开,一幅是富贵牡丹图。即清雅又高贵,大人们都说好,王心怡自己也很是喜欢。
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就是“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菊、竹”四君子。纵观古今,爱竹、书竹、画竹、诗竹之士,不仅喜竹之外形,更爱竹之内涵,无不把竹子当作做人之楷模。因此,人们喜欢在房屋周围、庭园、公园里种植竹子。
虽然,没有梅的俏姿,菊的艳丽,兰的芳香,松的雄伟。然而,竹的高节、正直的胸怀,却让王心怡特别的喜爱。
所以,一进来小院子,就是一大片的翠竹林。因为出了小院,就是大花园,所以,这里,王心怡力主栽上竹子。隔绝了花朵的芬香,自成一方天地。这里的竹林,四季常青,挺拔秀丽,色彩缤纷,千姿百态。加上时不时的,被王心怡用小珠空间里的泉水浇灌,更是葱翠可爱的紧。
其实,种上这么一大片的翠竹,还有一个王心怡自己的私心,那就是,为了她练功的需要。有高高的竹林作为阻隔,隐藏起来较为方便。
过了翠竹林,就是王心怡的闺楼了。那是个二层的小楼。
一进来,就是正厅。一水儿的黄花梨。中式的家俬排放在大厅的正中间。正对大门口的位置,放着一个大矮炕,两边各摆着两个中式的桌椅。很是具有满清文化特色。
从屋顶吊下来的,巨大的镂空的木雕屏风,把这个正厅从矮炕处一分为二。
矮炕后面的,是个小客厅。采用了西式的简易家具。王心怡在这里,坚持用了后世的简易沙发组合。
如此一来的安排,就形成了前面的会客厅,成了招待长辈们的地方,后面,成了招待平辈或闺蜜身份的会客室。
剩下的,一楼左边成了餐厅和书房,右边成了佣人们的住所。因为,三个孩子虽然独居了,但是还是一家人一起,共同用餐的,所以,尽管王心怡的闺楼,不是全木质结构的,但是,她仍然很重视防火的工作。如此,在厨房没开火的情况下,在她这个二层小楼里,几乎是没有明火存在的。
这些年,王心怡是不停地折腾,虽然养在程妈身边,但还是有了她自己的一批人手。程妈也只是吩咐赵嬷嬷的女儿,王杏儿看着她的身体,其余的,一概不干涉。有时候,还会出手帮帮她。
比如,在王心怡闹着要制作q版小像时,那个老手艺人,就是程妈友情赞助的。比如,之后王心怡按照漫画风格倒腾的屏风。那个时候,王心怡还没有银钱支出的权利,当然,那些小屏风绣像,都是程妈发动家里的丫环们,制作的。王心怡那么多的q版简笔绣,可都是无本买卖来着。因为,相比那些要求高超技艺的绣花图案,简笔绣可是简单多了,所以,q版绣像,她可是累积多多。
这些小小的支持不算什么的话,那么在王心怡要做大屏风的时候,程妈的行动鼓励,就不可谓不大了。
程妈不光是自己掏钱出来给女儿,还牵头去求老祖宗、奶奶、大伯母,在她们那里也拉了一大笔的赞助。
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