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页)
三洋公司与西尔斯公司达成了一项为期五年的供货协议。从一九八○年起,西尔斯公司供销美国市场电视机的百分之七十将由三洋提供。事实上,三洋制造公司生产的电视机百分之八十二都卖给了西尔斯公司,其余由三洋总公司承销。
到一九八二年,全厂职工已达二千人以上,年产彩色电视机八十万台。
九位高级经理中五位是日本人,另外有十六个日本人在厂部作其他工作。
在三洋公司接管弗雷斯特厂之后的四年里,美国电视机制造业的竞争愈演愈烈。美国无线电公司、通用电气公司、荷兰菲力浦公司、日本的松下公司、东芝公司、日立公司等十八家制造商,在价格、售后服务、质量保证、产品性能上展开了激烈竞争。三洋的市场份额占百分之七至八,为七大制造商之一。
三洋公司究竟采用了什么方法把一个濒临破产的美国公司挽救过来的呢?
首先,三洋决定留用所有的原班人马,任命原厂负责质量管理的主管经理为新厂长。新的领导班子的第一件事是利用周未率领全厂职工进行了一次大扫除。整个工厂顿时窗明几净,焕然一新。厂方将装配程序作了新的调整,使每个工人装配周期大大缩短。在产品质量方面强调防患于未然。
一位美国经理说:
“过去,产量和成本的考虑压倒质量。如果发生质量问题,我要求多添几名人手的话,车间主任就会竭力反对,因为厂方明令要降低成本。现在生产线上一发生问题,我们就马上增加入手协助,不用担心成本。”
当厂方宣布各项生产指标时,许多工人都认为高得不切实际。但由于安装了新的机器设备,规定了新的操作程序,过去要两天才发现得了的问题缩短到一小时。新的传送带和材料输送装置提高了生产速度,职工们的顾虑才逐渐打消。
生产彩色电视机改用三洋的设计。印刷线路和主要组件从三洋在大阪的工厂进口,弗雷斯特厂的质量检查员抽样检查后,发现从日本进口的零件质量不仅在容差范围内,而且恰恰在正中。检验员两星期来没有发现一件次品,钦佩之余,认为检验是在浪费时间。
三洋决定自己生产一些原来需要外购的部件。为此,厂里购进了四台现代化的高产泡沫塑料模制机,结果弗雷斯特厂不但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还有余力承接定货。不久,连电视机的木外壳也自己生产了。
对于尚需外购的原件,厂方规定一律提高检验标准,实行百分之百的检验。厂里购进的装运电视机的纸板箱颜色不统一,印刷不整齐,严重变形,使日本经理惊呆了。三洋的质量检验员到纸箱制造厂交涉时,对方却回答:
“你别开玩笑,你们不需要没有缺点的箱子,我们也造不出来。即使造出来,价格也会比它们本身的价值高。”只有当三洋的质量检验员明确表示,如果情况不改变,三洋就不打算再从他们那儿购买了,对方才答应试一下。在三洋的配合下,这家纸箱厂花了一年时间终于造出了符合三洋要求的没有缺点的纸板箱。后来夏普和东芝两家公司在美国开设工厂,也向这家厂订了货。
纸箱厂对三洋的质量检验员感激不尽。
一九八一年三洋感到已经为应付竞争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自从接管该厂以后,电视机产量增加了十倍。废次率下降到以前的四分之一。顾客满意,工厂利润稳步上升。
成功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三洋的总部在日本,很少有人在美国工作的经验。接管以后,三洋成立了一个由三个美国人和三个日本人组成的领导班子。但是由于美国经理事事要等日本经理下指示,日本经理又以为美国经理应该执行他们认为本来是很明确的指示,彼此常常误会,结果不利于生产。
后来三洋索性派了一个副总裁到弗雷斯特来负责全局。
弗雷斯特厂的大多数计时工是国际电工工会会员,他们支持三洋公司接管。可是一九七九年在谈判新合同时,工人举行了二个月的罢工。厂方责备罢工使那一年营业亏损。劳资双方一直存在旧嫌。一九八二年又到了谈判合同的时候。三洋的经理非常不安,有的经理人员认为造成罢工的原因是工会不愿在日本人面前示弱。有的认为工会想分享一部分利润。也有人认为工人对某些监工不满。尽管上级推行的是日本管理法,到了下面,监工仍然是相信调论那一套的老顽固。还有的说种族矛盾是造成关系紧张的原因。
一位美国经理说:“日本人认为闹罢工差不多是自杀。三洋公司是弗雷斯特市的最大雇主,刚刚扭转亏本的局面。整个地区的经济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