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页)
种令人哀叹的局面呢?我们上课时进行了热烈讨论。
或许因为我们班上没有日本学生,同学们不加掩饰地对日本表示轻蔑和反感。有的同学认为四十年来,日本处心积虑地建立了一道壁垒,保护国内市场,因而要打进日本市场就很困难;有的同学指责日本忘恩负义。寡廉鲜耻,要日本自己负担国防;有的同学认为日本既然阳奉阴违,不择手段地刺激出口、刁难进口,我们就应该抵制日货;也有人说这与美国自己缺乏国策不无关系。美国信奉的自由贸易在现今社会上已经行不通了。自由贸易不能靠美国一厢情愿。
轮到我发言时,我提出美国和日本无论在历史、文化和心理上。还是在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上都不同,这种区别表现在美国重视形式、日本重视实质。美国关心的是一件事在手续上、在技术细节上是否符合法律和规章条例,而日本关心的是实质性结果是否符合其工业政策,形式对他们来说是次要的。这种区别不仅反映在美国的经济生活中,也反映在美国的政治和法律上。
因而美国和日本无论达成什么原则上的谅解,到头来只会是一纸空文。唯一有效的办法是将宏观与微观政策密切结合,一方面确定与日本的贸易原则,另一方面订出具体的计划,让日本定时定量甚至定类地扩大进口。光定下原则,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吃亏的终将是美国。
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艾科卡振振有词地指责日本,在开放国内市场上口是心非,官商勾结,阴一套,阳一套,只道出了问题的一面。美国产品要在日本取得成功,制造商必须了解日本消费者的心理,例如美国的汽车体型大,日本人一般不习惯。产品质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日本汽车的售价虽比美国汽车高,而销路仍好,原因是顾客认为日制汽车质量高。美国凡买车者都参考《消费者报告》月刊。该杂志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宗旨,对美国市场上各种商品从牙膏之微到汽车之巨均一一加以评比,按其质量优劣分门别类。美国所有的报刊杂志都靠广告维持营业,唯独这份杂志为了真正做到客观公正,不登任何广告。《消费者报告》每年要评比几十种新问世的小汽车。近几年来向读者推荐的都是丰田、日产、本田等日制汽车和大众。平治等德制汽车;即使旧汽车,推荐的也大多数是日本和德国制造的。对美国厂家生产的一些汽车、该杂志却要读者避免选择。由此可见,美国工业岂不应在质量上好好下一番工夫吗?
我们转而议论美国国内的问题。
一九八五年美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首次成为债务国。目前美国的外债高达二千亿美元,主要祸因是联邦政府经年累月地入不敷出;美国国债从一九八○年的一万亿美元已翻了一番,变成一九八六年的二万一千亿美元。
美国人仿佛债多不愁,债台越高,消费越大。美国消费者的债务已从一九八○年的一万二千亿美元,膨胀到一九八六年的二万二千亿。虽然从一九八四年到一九八六年纳税后个人可用收入只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二。可是消费者债务却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他们不爱储蓄爱消费的习惯积习成瘾,难以革除。
因此只好用寅吃卯粮的方式维持高生活水平。美国人购买的进口货超过外国人购买的美国货。美国的贸易逆差一九八五年为一千六百亿美元。一九八六年为一千七百亿,特别是对日贸易从一九六五年以来江河日下,年年逆差有增无减。
美国的国债己不只是自家人欠自家人了。过去是别国欠美国,如今是美国欠别国。外债从根本上说,意味着美国国民财富的减少。
面对衰落中的美国制造业,有人天真地认为,这样一来美国反倒落得干净一些,大家都可以到没有污染的劳务性行业或高技术工业去找工作。殊不知离开了制造业,高技术就英雄无用武之地,失去了它最重要的市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高技术如果不能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去,岂下成了昂贵的玩具了吗?即使劳务性行业越来越重要,工农业仍是国计民生的基础。
美国的一些劳务性行业,如银行金融业,其利息收入固然可观,而且填补了不少贸易逆差,但是它们的收入来源是阿根廷。墨西哥、巴西等经济上有困难的国家,这怎么能令人放心呢?
美国的贸易赤字,用美元比值过高,贸易伙伴玩弄不正当的手法来解释,只能说明一部分原因。事实上美国产品的竞争力从六十年代初就一直在走下坡路。
我们在讨论时谈到美国企业经理关心的首先是利润,而不是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如何赶超竞争对手的技术,如何使顾客满意。华尔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