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页)
敢言而著称,经常顶撞皇上,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守旧大臣!那么,他就很有可能会出言支持。
此外,另一个新入阁的阁臣王锡爵,不但与申时行同为嘉靖四十一年的同榜进士,当年申时行是状元,而王锡爵是榜眼,两人更是苏州老乡,并且关系维持的一直还算不错!申时行相信,只要王家屏开口后,无论王锡爵持何种意见,都会碍于情面进行支持,剩下的许国便不足为虑,那时大局已定,许国只有同意。
果然,申时行话音刚落,王家屏便紧跟着开口道:“我支持首辅意见,传了几百年的祖宗规则,岂能说变就变?礼法岂可轻废?”
许国与王锡爵同时都微皱了下眉头,他们本打算“和稀泥”的,不会明确表态。内阁有首辅在前面顶着足以,他们只想摇一摇旗,但绝不呐喊,两边他们都不想得罪,也得罪不起。
不过,显然申时行前面的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再加上王锡爵抹不开面子,只好表态:“首辅说的不错,皇长子为东宫合情合理。”
瞬间,三人全都看向许国,等着他的表态。
许国暗骂了几句,***,有这么欺负人的吗?这下不表态的话,不但会得罪两边,就连内阁也很难容下自己了。没办法,此时只有表态了,并且连选择的权力都没有,只能无条件支持“内阁”做出的决定。
“我支持内阁的意见。”许国有些不情愿的开口说道。
申时行笑了,放下心来,内阁意见终于统一了,这下自己的首辅之位算是有了保障。到时支持册立皇长子,如若皇上追究起来,内阁的四个阁臣的意见都一样,你敢问罪,还有谁做事?
“诸位,走吧,皇上来了。”申时行抬头一看,刚好看到宣治门的大门从内打开,知道皇上到了宣治门了,便开口提醒道,然后,一马当先的昂首向宣治门行去。
剩下三人相互看了看,谁也没有再说什么,按照阁臣排序,许国先行,接着王锡爵,最后是王家屏相继朝宣治门而去。
在宣治门打开的瞬间,所有的文武大臣都自动列好了队,文官位东面西,武官位西面东。朱翊钧乘龙舆来到宣治门,许福大喝一声“皇上驾到!”便算了事,并没有如传统早朝般鸣鞭、礼赞,骏马驯象的仪仗也全部免除不用了。
文武百官在赞礼官的口令下转身,向皇帝叩头请安;接着鸿胪寺官员高唱致仕及派赴各省任职的官员姓名,这些被唱到的人又另行对皇帝行礼谢恩;然后全体官员在许福代替皇上的大喝“免礼”声中起身;最后科道言官和四品以上的官员鱼贯进入宣治门东面的皇极门,朱翊钧在那里设了御座。
其余不够资格进入皇极门面圣的官员便算是完成了早朝,各自起身后并没有同往常般回去,而是不约而同的往午门旁的朝房而去。
等朱翊钧在皇极门的御座坐好,身后立时张开五座伞盖,四幅围扇。一名宦官手捧香炉,放置御座前的黄案上,奏报到:“安定了”。跟过来的官员便再次跪倒,这次却是行一跪三叩礼,礼毕起身后,早朝正式开始。
在皇极门御座下不远处的台阶两旁,立着一对巨大的栩栩如生的铜狮,既不像承天门那样位于中间三门两边,也不像乾清门那样在中门两侧,而是偏置于皇极门的最外端,又在东西侧阶以内。
这对铜狮之所以这样摆放,其实是因为铜狮的位置规范了百官的活动范围,两座铜狮之间的三道台阶,只有随驾伞盖、仪仗才可行走,百官奏事,必须依次从铜狮外围绕过,沿东西两端侧阶而上。
“皇上,听闻皇长子昨日遇刺,臣等心如刀绞、五脏俱焚,甚是忧心,不知皇长子是否平安无事?”早朝刚一开始,申时行便站了出来,跪倒在地语气颇有些沉重的说道。
虽然朱常洛遇刺的事情已经传开,并且知道此事的人也都了解他并无大碍,但既然皇上还没有公布此事,那么大臣们也只得装糊涂,首先问是否平安。作为首辅,这事当然还是要申时行首先开口。
“先生挂心了,昨日皇长子在混堂司为奸人所乘,幸好除受了些惊吓外,并无大碍,凶徒也被当场诛杀。”朱翊钧在御座上朗声说道。
申时行装模作样的点了点头,像是长舒了口气般:“万幸皇长子无事,这凶徒真是胆大包天,竟然敢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死不足惜!皇上,可曾查到此逆贼身份?是否背后有人指使?若果如此,一定要严惩不贷!”
既然申时行已经开了头,其他自觉有资格插话的大臣怎会放弃这种既无风险又能表现忠贞的机会?
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