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2/4 页)
多年了,同在一家出版社的老朋友老同事也多的很,如果换了新老板,新老板不想用他们这帮老弱残兵,不少同事就都要下岗了。更何况新老板来了之后不一定会把出版社变成什么样呢,后来者嘛,肯定没有创立者对待这家出版社那么用心细心,如果他二十来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刘主编实在是不想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二呢,则是因为刘主编干了这么多年总编的职位,原本是想就这么退休了事的,但是现在那位老友的儿子要处理出版社,价格比起其他同档次的出版社,是便宜了不少。刘主编一辈子也没当过老板,现在被这么一激,确实是起了自己干的心思——只是,他二十年来都属于勤勤勉勉干活的打工阶级,虽然手头有些存款,但是要买下一家这么大的出版社及其周边,还是不够。
苏夏听到这儿,就不由问道:“那位华侨的儿子给出版社开出了什么价钱?”
刘主编迟疑了一下,终究是把苏夏当做了自己人,开口道:“我那位老朋友在国内最赚钱的生意并不是这家出版社,而是一家药厂,和几块地基。这家出版社当时能够成立起来,全是因为我那朋友想支持咱们国家的文化事业——这一点他儿子也知道,再说有那家药厂垫着,似乎也找到了很好的卖家,所以他并不急着将出版社给卖了。他也明白我想收购这家出版社的心思,所以我们两个互相透了底。他说,要是我想买下这家出版社,给一百万就好,如果我买不了要卖给外人,少了一百五十万不能松口。”
苏夏问刘主编:“您凑不齐这笔钱么?借也借不到?”
刘主编叹了口气,颇有几分辛酸的意味:“二十年来我都是个打工的,为我那位老朋友辛辛苦苦的操持这家出版社,每个月的工资都随着别人。国家什么时候给职工涨工资了,我什么时候就涨工资了……除此之外,也只有偶尔给杂志写写稿子赚点外快了。能攒下什么钱呢?这话我不瞒着你,实话说,我现在连一半的钱都没凑齐呢。本来我是想将自家的房子抵押了,向银行贷款,再跟以往的朋友们借点钱好歹先把出版社盘下来再说——但是,唉,这事儿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我家那个老婆子知道了,跟我一通大闹,死活不同意我抵押房子盘下出版社。我也明白她的心思,不就是怕我经营不好赔了钱么,只是……让我眼睁睁的看着这出版社落到别人家手里,我们这帮老同事也不知道能不能继续留下去,我就……”
苏夏慎重思量了一会儿,犹豫着开口道:“您就没想过找个人合伙?”
刘主编那边也沉默了一会儿,方说道:“找是找过……不是意见不合,就是钱数商量不到一起。”
这边刘主编继续长吁短叹,那边苏夏却开始盘算这件事儿:先前母亲和父亲还没离婚的时候,她和母亲为了转移财产,曾经买了一部分股票,获得了不少的收益。后来母亲取出了一大部分的钱去开网吧,也留下了有四分之一的钱继续呆在股市里,到现在也有一年多快两年了,这笔前也已经在股市里滚了几滚,翻了好几倍了。苏夏早就有将它们取出来投资实业的意思——毕竟股票这东西在国内,九十年代时候是谁买谁赚的。过了千禧年之后,入市就有风险了。反倒是做实业会越做越赚,苏夏就想将钱从股市里套出来,寻点什么生意做,只是因为一直没拿好主意,所以游移不定着。
现在听刘主编这么一说,苏夏顿时觉得眼前一亮:开出版社,确实是个好主意。虽然现在看来出版社行业并不景气,但是到了三四年之后,国家放宽出版条例。那么无论是青春文学,还是女性文学,都是一块可以啃上一啃的大蛋糕。如果触角伸的再远一点……比如说和乌托邦来个合作,签下一堆好的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权,网游改编权,再去找下家。甚至是自己开一家影视公司……都是些赚钱的好法子。
而且资金苏夏并不担心,股市里的钱取出来,再加上自己得的《初恋这件小事》的影视改编版权费用,买下这家出版社足够了。但是,苏夏也不能这么做,她是不能够一个人独吞这家出版社的,她还是要找刘主编合作。一呢,她是从刘主编这里得到的消息,刘主编人确实很不错,也很为出版社考虑,她不能做这种忘恩负义的事。二,她就算收购了出版社,自己也是不怎么会打理的——苏夏脑海中虽然有点子,但是却没有实干的才能和经验,这一切都要一些老人来帮忙。
所以,既是双赢又稳妥的局面就是,她和刘主编一起收购这家出版社,她拿大头,但是要交给刘主编去打理。也算是做了一份实业了。
定下了心思,苏夏也不隐瞒,直接干净利落的将自己的打算跟刘主编说了。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