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可以说,边防问题,是中央皇朝政治、经济、军事的一个缩影。万历帝怠政,造成边务逐渐废弛,辽东局势日益严峻。
第一,边疆大吏,备受掣肘。朝廷派系林立,相互倾轧,影响边疆大员。明朝辽东官将的任免、胜败,都同朝廷的党争密切相关。如熊廷弼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三次赴辽,很有建树,但因为党争,先被排挤下台,后被掣肘失败,最后落得个“传首九边”的下场(以后要讲到)。
第二,宦官监军,祖制少有。派太监到前线去监军,虽不是明朝首创,但太监监军所造成的危害,却是较前代更甚。这些太监,从小被阉割,生长在宫廷,不了解军事,不懂得兵法,不熟悉民情,更不懂地理,却在前线指挥一切。督师、经略、巡抚、总兵等都要听监军太监的。打了胜仗,功劳都是他们的;吃了败仗,全是经略、巡抚、总兵的责任。明朝后来辽东军事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太监监军。
第三,欠发军饷,官兵哗变。军饷不按时发,以辽东为例,有一次竟然长达三个月没有发饷,兵士到了没有饭吃的程度。有的士兵把衣裤卖了,换点粮食吃;有的士兵干脆抢老百姓的粮食吃;有的士兵甚至夺马料吃!管火药库的官兵把火药私自卖给努尔哈赤,换点钱买粮食吃。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后果是严重的。将领死的死,降的降,缺员严重,“残兵零碎,皆无人统率”。兵士则是身无片甲,手无兵器,装死扮活,不肯出战。招募上来的兵,多数都是无赖之徒,不习弓马,有的早晨从这个军营里报名领了安家月粮,晚上又跑到另一个军营报名去了。朝廷派来的援军,也是滥竽充数的多,战斗力很差。所以,这五六万辽兵,眼看着留下来难免一死,各营逃跑,在在都有,且“望敌而逃,先敌而逃,人人要逃,营营要逃”。不仅逃跑,有的还因为军饷等问题闹事,甚至哗变。
第四,兵器朽坏,滥竽充数。在辽东的行政中心辽阳,有一次检阅3万官兵,有2万人头戴着毡帽,破衣烂衫,没有武器,拿根棍子。明军打萨尔浒之前,官兵在练兵场上训练,拿着槊(shuò)稍一抖,槊头就掉了。要杀牛祭纛(就是祭旗),刀是锈的,捅了三刀,才把牛杀死。这个刀怎么打仗啊?
第五,骑兵羸弱,杀马而食。辽东原有战马数万匹,兵败之后,一朝而空。剩下的马瘦弱不堪,不光是政府粮草供应不上的原因,许多骑兵故意给马断绝草料,有的甚至将马杀死,为的就是找借口不上战场。
第六,辽东百姓,人人思逃。明辽东军战败之日,辽、沈百姓放声大哭,人人思逃。逃难的饥民,吃草根树皮度日,草根树皮吃尽,竟然有父子相食者。
而正当万历皇帝骄奢**逸、醉生梦死的时候,世界上别的国家在做什么?
俄国 沙皇伊凡四世,已经召开了首届俄罗斯全国会议(时年19岁),并开始向西伯利亚扩张。这个时候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域归明朝奴尔干都司管辖,同俄罗斯并不接壤,俄罗斯向西伯利亚东扩,后来才出现康熙皇帝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英国 向海外扩张——成立东印度公司,建立北美殖民地,国会讨论国家重大问题。
法国 在加拿大建魁北克城,国会讨论社会改革问题等。
再看国内,东北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已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起兵。他创立八旗,建立后金,统一女真各部,绥服漠南蒙古,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并发布“七大恨”告天,向大明皇朝挑战!
此时的明朝像大海航行中一艘船体裂缝的巨船,正在歪斜地下沉着!大学士、首辅叶向高看到了万历皇帝的朝政危机,他说:“陛下万事不理,以为天下长如此,臣恐祸端一发,不可收拾也!”(《明史?叶向高传》)万历朝政危机在当时有一个集中的爆发点,这就是所谓辽事,即辽东的边事、辽东的战事。而与辽东边事、战事密切相关者,有一位辽东总兵李成梁,我们下面就要讲到他。
附录:
《明史?王元翰传》载其上疏,极言时政败坏。元翰,字伯举,云南宁州(今华宁)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官给事中。为人骨鲠正直,意气凌厉,极言时政弊端,尝以谏诤自任。其疏陈万历弊政八端曰:
辅臣,心膂也。朱赓辅政三载,犹未一觏天颜,可痛哭者一。
九卿强半虚悬,甚者阖署无一人。监司、郡守亦旷年无官,或一人绾数符。事不切身,政自苟且,可痛哭者二。
两都台省,寥寥几人。行取入都者,累年不被命。庶常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