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页)
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我坚信,这是一条真理。因为没有人能够穷尽所有的知识。
1997年,我想买一辆自行车。因为校园特别大,走路花费的时间太多。刚到清华的时候,我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两三百元,除去生活费,还要给家里寄钱,所以,自行车对我来说是件奢侈品了。恰好,28号楼贴了一张海报:转让自行车。我马上兴冲冲地到28号楼买下了那辆自行车。我挺得意的,因为这辆旧自行车感觉像新的一样,我只花了几十块钱。
有一次,我骑着自行车去海淀图书城买书,出来一看,就发现自行车没了,我气得差点没有吐血。
我在海淀图书城附近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但我又不舍得花钱坐公交车,30多分钟后我才走回学校。我当时挺恼火的,在心里都骂开了娘。刚买一辆好一点的车就被偷了,以后怎么去上课?后来,我重新买了一辆车,买了一辆特别破的车,我不敢买好的车了,车子破就不会有人偷了。自行车的事对我的打击很大。有车的日子,我在清华里面非常方便,而一下子没了车,很痛苦。丢了车以后,因为没有钱,我很长时间没有买车,都是步行上下班。
在清华,在上下坡的地方人们经常骑着自行车来去匆匆,我被人撞过,也撞过人家。我记得有一次不小心,把一个学生撞了,人家的眼镜都被我撞碎了。如果在校外遇到这种事,那么我的麻烦就大了。相互埋怨不算,弄不好还会拳脚相加。但在清华,就是另外一种情形了。我关心地问对方:“不好意思,把你撞了,你没事吧?”对方说:“没事没事,你也没事吧?”我们都不会相互地推卸责任,这样一种友善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人际氛围,和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形成一种相当强烈的对比。
生活中的插曲不断,给我提供了更多让我意想不到的学习机会。来到清华之后,我发现自己不仅要学习英语,其他活动更要参加。只要是能够提高自己,充实自我的活动,我都不能放过。记得一个美国大使馆的专家来学校讲托福和考完托福到美国留学以后生活的问题。那时候我对这个问题挺感兴趣的,所以晚上下班后我就去参加了。快要结束的时候,美国专家请同学们举手提问。我一直想提,但是又特别害怕,尤其是当着这么多人说英语,我没有勇气。当主持人说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时,我终于鼓起勇气站了起来用英文问:“你好,我想到美国学酒店管理,我不知道美国有没有这种专门的学校?”
他听了感到非常奇怪:怎么清华的学生还有想到美国学酒店管理的?
他愣了一小会儿,然后就用英文问我:“你是哪个系的学生?你是学什么专业的?”
我支支吾吾地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他又用英文重复了一遍。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我再不回答就有点失礼了。我只好红着脸道出了我的真实身份。
我说:“I’macook(我是一个厨师)。”
他感到非常惊奇。说实话,我真怕同学们会讥笑我,此时如果响起一片口哨声,那该有多尴尬啊。但是,整个教室里响起来的却是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是第一次得到同学们的承认,也是我第一次在这么大的场合中公开自己的身份。大家用惊讶的和好奇的目光打量着我。很多人在交头接耳,他们在议论我。在整个提问当中,同学们没有鼓过一次掌,但是他们因为我的提问,给我热烈的掌声,而且时间持续得特别长。
还有一次,是听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主持人曲向东老师的演讲,我还是不太好意思提问。主持人说剩下最后两个问题了,我迫不及待地举手了。这一次,我直截了当地说我是清华大学的一个厨师,现在正在学英文,像我这样的人,不具备高等学历,没有经过正规学校的学习,有没有机会到中央电视台工作?我讲完之后又是一片掌声,同学们非常吃惊。他们为我的勇气鼓掌,为我的抱负鼓掌。
曲向东老师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说:“你要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但是,我相信你。”
就这样,我从来没有放弃过任何尝试。每一次活动我都能学到不少东西,即使失败了也可以得到宝贵的经验。
在清华的八年,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去听讲座。我也记不清我有多少次聆听大家和名人的声音了,但我知道,我从不愿意失去任何机会。清华的土壤孕育着我的思想,清华的精神充实着我的人生,我的生活已经融入到清华之中了。学校的生活很丰富,但是我个人的英语学习还面临着许多挑战,还有许多困难正等着我去征服……
1。永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