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3/4 页)
:“拿不下高邮,我提头来见。”
朱元璋说:“我可不想要你的人头。”
冯国胜伸手去拉马:“那我连夜回高邮。”这当然是一种决心的表白。
“马留下。”却没想到朱元璋让他步行回去。
冯国胜大吃一惊:“步行?”
朱元璋已掉转身回宫去了。
冯国胜只得扔掉马缰绳。随从问:“这是什么意思?”
冯国胜说:“蠢才!这是处罚!我不是爱马吗?他罚我有马不能骑,步行回高邮!”
三
刘基、宋濂二人征尘未洗便来复命。
朱元璋已听过了他们二人洪都之行的报告。宋濂又把一沓文件呈上,都是一些证据。
朱元璋看也不看。
刘基说:“殿下还是过过目吧。”
朱元璋说:“你们二位先生的话,不比任何证据都重要吗?”
宋濂说:“我们只是据实而言,决断在殿下。”
朱元璋强调罪证就是决断。他沉吟片刻,问:“你们二位以为如何办为好?”
刘基说:“小大由之。”
()
朱元璋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那倒不是。”刘基说那殿下会落得个徇私枉法之名。
《朱元璋》第五十三章(3)
朱元璋说:“我不懂,请先生明示。”
刘基说:“当年殿下因朱文忠杀美女一事,将他下了大牢,也想过处死他,但是出了朱文正向殿下献美女事,不是又放了他吗?”
朱元璋问在一旁陪坐的李善长:“这两件事可类比吗?”
李善长说:“并非不可。”李善长知道朱元璋并不想杀朱文正,只是苦于找不到不杀的理由。
“你们害我!”朱元璋一拍桌子,说:“根本不可同日而语,那次我杀与不杀,全是从得人心与否,整饬军纪入手思考的,没有私心。这次怎么能牵强附会?说朱文正违法蓄养私奴是为了国家?卖官鬻爵、强占民田是为了军纪?草菅人命是为得民心?”
刘基哈哈笑了。朱元璋问:“你笑什么?”
刘基道:“方才殿下一席话,令我放心了。上梁正,下梁必不歪。”
李善长说:“殿下亲者严、疏者宽是对的,不过朱文正屡有战功,可将功折罪。”
朱元璋说,有功是应该的,有罪却是不能原谅的,功过岂能相抵?
宋濂说:“我倒担心马王妃会受不了。”见朱元璋要动真格的了,他又心软了。
朱元璋显得很激动,他说:“你以为我就受得了啦?大义灭亲,这四个字的分量不是谁都可以扛得起来的。”沉了一下,他突然问:“朱文正请二位先生吃过饭?”
刘基和宋濂交换了一个讶然的目光。没想到他的耳报神这么厉害。刘基坦然回答:“是呀,是请过。”
朱元璋追问:“你们没有去?”
“去了。”刘基说。
朱元璋问起朱文正是否向他们求过情?
宋濂坦然回答,一席饭间私访的事没提一个字。也幸亏是这样,否则跳黄河也洗不清。
刘基说:“朱文正何其聪明,用得着求情吗?求我们不如求他老子,求他养母。”
朱元璋说:“那他纯粹是尽地主之谊了?”
刘基说:“还有对长辈的尊敬。”
朱元璋什么也没说,眼里含着泪水。
两天后,朱元璋下令,监押朱文正上路,解送京城。此事轰动了江西,也震动了朱元璋势力范围内各府县。
消息传到浙江朱文忠耳朵里,他先哭了一场,他与朱文正都是自幼饱受离乱之苦,又结伴来投朱元璋,分别以外甥、侄子的身份成为朱元璋养子,一起念书,一起出道为将,想起在一个被窝里睡了好几年的情意,朱文忠不顾一切地驰马进京,来救朱文正了。
由于他不分昼夜赶路,进了京城玄武门时,马都累得直摇晃了。
朱文忠驰马到奉天门外,没等跨下马来,那马打了个前失,猛然跌倒,口吐白沫。朱文忠看看它,浑身水洗一样的,马活活累死了。
朱文忠一瘸一拐地上殿。
此时朱元璋正与群臣分享着冯国胜攻下高邮城的喜悦。
高邮这一仗,证明了朱元璋“响鼓也要重捶”的理论。什么叫知耻而后勇?冯国胜一用心,不是攻下高邮城了吗?
李善长说:“殿下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