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追寻生活进步的轨迹——《民间记忆1978—2008》一书读后(1)
文:冯东东
喇叭裤,动摇了这个东方大国数十年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味。
虽然喇叭裤作为一种“服装怪”出现,但是它却打破了之前中国服装的“统一制”,这必然得到喜欢自我表现的年轻人的喜爱。
喇叭裤开始流行的时候马上就被禁止,说不许穿喇叭裤,喇叭裤是代表虚幻的,没落的,腐朽的,但是已经有很多人认为这跟思想意识没有关系。
当时《中国青年报》写了一篇文章论证,根据中国唐代壁画飞天,中国舞蹈人物不都穿着喇叭裤吗?文章论证说这个喇叭裤是缘于中国的,不是西方的,是我们民族的。
这样,不让穿喇叭裤的人就不好说什么了。
这是刚刚出版的《民间记忆1978—2008》一书中1978年的部分内容:唐代壁画飞天穿的是喇叭裤。
全书拉开追忆改革开放恢弘历史的大幕,都是着眼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思想观念的前行,例如上述对喇叭裤的描述,不能不让人惊叹于作者的独巨匠心。
从12月6日起,《解放日报》开始连载这本书的内容。
在《3000箱瓶装可口可乐发往北京》一节中,作者追忆到:可口可乐当时的销售对象严格限制在来华工作、旅游的外国人当中,销售地点主要是友谊商店,1979年的可口可乐大概是4毛钱一瓶。不过,也有中国人提前喝到了这种洋饮料。据报纸记载,家住西城的周月明老先生的二儿子是外交官,用外汇券在友谊商店买了可口可乐和进口糖果招待朋友来家作客,结果这些“新鲜零食”让客人的眼睛都直了,羡慕不已。
自1978年迄今沧海桑田的30年,真正的变化,在民间。要全面反映这30年的历史,颇不容易。书名一目了然,作者着眼于这30年的民间记忆。
自1978年到2008年,循着年代的脉络,一年一个章节,渐次展开。没有写成简单的编年史或大事记,只选取了留存在记忆深处,着实拨动过人心的那些民间事件。
这是一部迄今为止唯一以普通人记录的形式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历史嬗变的书;是一部客观反映思想解放的书;也是一部如歌如诉、难以忘却的书。全书记录内容广泛,以直白、细腻、可信的笔触,选取了平常百姓记忆深处的一些经历,披露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于民间的种种匪夷所思、颇费捉摸,令人不可思议的悠悠往事,娓娓道来的是释放,是开放,是解放。
在《“感情破裂”可以离婚了》一节中,全书考察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世界各国的离婚立法多由过错原则转而采取婚姻破裂原则后,得出如下结论:尽管后来国家还对《婚姻法》作过多次修改,但1980年颁布的《婚姻法》,连同“感情确已破裂”几个字,已经载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它的意义在于:不能把不准离婚作为一个惩罚手段来使用。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追寻生活进步的轨迹——《民间记忆1978—2008》一书读后(2)
1984年9月,纺织工业部女部长吴文英到山东检查工作时,身穿金黄色紧身花褂和线条流畅的裙子,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一时成为新闻。这在今天看来是很平常的衣着,但那时国家干部在工作时间内,许多人还不敢穿得太随便。本书突出了当时吴文英响当当的观点: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我们穿得好、穿得美,我们纺织工业有责任把全国人民打扮得漂亮一点,不要用50年代的着装观点来看待80年代的穿衣问题,不要有“穷光荣”的想法。
在这本书中,我们知道了南京艺术学院女人体模特陈素华被逼疯后刘海粟大师痛心疾首,一张接吻照被指责为“堕落”,处以上干部可以读“洁本”《金瓶梅》,同性恋不再被当作精神病;
仿佛又看见了“疯狂抢购君子兰”和“第一则‘征婚启事’”,回想起“一位高校老师抢购了100盒火柴”和“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的那段日子,更饶有兴趣地谈论“这一次,何智丽没有让球”和“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杨振宁曾对记者说:这个问题(他们的婚事引起大家那么强烈的关注)我们预先想到了,我想大家觉得年龄差距这么大,毕竟是少有的,所以就发生兴趣了。不过我们觉得,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虽然有压力,我们觉得可以承受。翁帆跟我当然都有一点点在乎。不过,我还记得当时跟她说,不管现在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