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页)
拓展、创造和享用。
“美间”是就空间而言,包括“择境”、“择时”、“数理”的眼光,“艺术”的眼光等。“择境”就是选取最好的景象去观赏;“择时”就是选取最好的时间去观赏。它们都能收到普通观景所达不到的效果。
“数理”的眼光可以让人领悟无穷大深微的道理,“唯有数理才能给我们无穷大,无穷小,无穷尽各种观念的妙趣”,以理性的力量观察世界、把握世界,给予人们的是获得自我肯定的超越“小我”的精神之美;“艺术”的眼光则是感性的、想象的、情感的,需要一种艺术的修养才能领略到。张竞生主张用科学的和艺术的两种眼光去欣赏美,这与近代西方美学将审美的眼光仅归属于艺术是有所不同的。张竞生甚至认为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理论有助于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他是中国美学史上最早肯定有科学美存在的学者(陈望衡:《20 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145 页)。
“美流”是一种精神力经过心理的作用而发展于外的一种现象,柏格森叫做“生命流”,张竞生则命名为“美流”。它包括“空间的时间”和“心理的时间”,在审美过程中,因环境与心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感状态,类似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美流”的作用,就在于极端去发展情感、智慧、志愿,消弭时间的观念,接通过去与未来,使人们不觉一切的痛苦而使其常有“现在长存”的快乐。
“美力”是一种物力,包括自然力、心理力、社会力。比如智慧的领悟,也是一种美力的追索与探求,苦苦思考之后,忽然间灵境出现,灵脑想到,灵眼觑见,灵手捉住,灵笔写出。妙文天成,自然于聚精会神中不觉其苦而觉其乐。像“美间”、“美流”、“美力”
等概念的提出,既新颖别致,又耐人寻味。
张竞生还强调美以“用最少的力量而收最多的功效”为大纲,体现了美的经济原则。为了达到“一切之美皆是最经济的物”,张竞生提出了“创造的方法”和“组织的方法”。所谓创造的方法,即在创造一些最经济最美妙的吸收与用途的方法,使生命扩张力不致丝毫乱用,并且使用得最有效力;所谓组织的方法,即在如何组织环境的物力与生命的储力达到一个最协调的工作,并使储力如何才能得到一个最美满的分量。传统的美学观都将超功利性视为美的最重要属性,无论是康德、叔本华、尼采,还是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均作如是观。唯独张竞生大异其趣。毫无疑问,美是一种价值,在价值的选择和评估中,不仅映射出对象,而且映射出主体本身。汉字是象形文字,“羊大”为“美”,就“美”字的来源而言,本身就凝聚了我国先人对所谓美的价值取向,具有强烈的功利色彩与实用价值。张竞生认为美应具有最大的功利性,“救济贫穷莫善于美,提高富强也莫善于美”,这与远古先人的审美理想如出一辙。
二、美治主义(5)
他虽有强烈的西化色彩,但在这个问题上却与传统更加接近。同时,张竞生还认为,美不仅于物质的创造上得到最经济的利益而已,它对于精神上的创造更能得到最刚毅的美德。唯有美,始能使人格高尚,情感热烈,志愿坚忍与宏大。这个观点则引梁启超、蔡元培为同调,他们都主张用美育的手段去改良社会、培植高尚人格。而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美的实用属性。张竞生把科学、经济学的原则引入到美学的领域,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与浓厚的理性精神,是他区别于其他美学家最显著的特色之一。
美,无处不在;美,无所不包。面对求知的学生和研究的伙伴,张竞生说:“美一而已,而美的现象可以千变而不穷。善审美者能在千万变不穷的美象中,而求得美的一贯的系统,故他能于衣、食、住、身体、职业、科学、艺术和性育、娱乐和思想上及心理上与宇宙观各种事情中领略各个的美丽与一贯的作用。”
细如电子尘埃,大如银河世界,都是美考察的对象。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美的,人生观必定同时也是美的。如果说《美的人生观》立足点是个人,讨论的是人的生存方式的美;那么,《美的社会组织法》立足点则是社会,讨论的是社会的组织结构的美。张竞生认为,组织为人类及社会最高的进程,美的社会组织包括社会职业分工、社会信仰崇拜、国家职能部门设置以及实施美治政策管理等。他知道,他所设计的是一个完美的而在现今社会上不易实现的空想的“理想国”,然而,他又是豁达的,“倘若此书长此终古作为乌托邦的后继呢,则我也不枉悔……读者看此书为最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