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页)
。
于谦看了他一眼,道:“听陈兄说,小兄弟武功极高,不知出自何人门下?”
殷朝歌对这个问题实在是很头疼,但于谦问了,他也只好说。
他苦笑道:“家师姓严,严子乔。”
于谦怔了怔,道:“严子乔?莫非是当年曾与云水禅师一起随成祖皇帝北征的那位子乔先生?”
陈月朗道:“正是他。”
于谦道:“子乔先生当年率圣火教精锐在漠北屡立战功,威名赫赫,于某记得,先皇在时,还曾多次念及子乔先生。于某对子乔先生一向十分仰慕,不知他现在可好?”
殷朝歌道:“谢于大人惦念,家师自三十二年前退出圣火教后,一直隐居山林,不问事世。”
于谦叹了口气,道:“如果武林人士、江湖好汉都能如子乔先生与陈兄一般.为国效力,何愁国家不能长治久安呢!”
殷朝歌不觉皱了皱眉,道:“于大人,在下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于谦微笑道:“小兄弟不要拘束,但讲不妨。”
殷朝歌道:“在下以为,国家如想长治久安,其关键在于朝廷能体恤民情,为官者能清廉爱民。”
于谦笑了笑,道:“但武林人物的力量也不可小估啊。”
殷朝歌不觉提高了声音,道:“试问朝廷甲兵百万,比之武林人士,力量又如何呢?”
于谦沉吟着,缓缓道:“昔年子乔先生所率圣火教精锐在北征中所起的作用就不用再提了,陈兄数年来经略东南,以一派之力抗击倭寇,给东南一带百姓就免去了不少灾祸。”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道:“如武林人士都如处州叶家留、陈鉴胡诸人,聚众闹事,杀军造反,则天下岂非永无宁日了?”
殷朝歌脱口道:“大人这话,在下不能苟同!”
陈月朗一旁轻轻咳了一声。
于谦一笑道:“陈兄不必担心,小兄弟快人快语,很对于某的脾气。”
殷朝歌道:“据在下所知,叶家留杀官造反,啸据山林,实因不堪重税盘剥之故。近年来福建、江浙之银课,比太祖洪武之时,已增十倍,大人试想,老实巴交的平头百姓们,但凡能有一线活路,又怎会甘愿提着脑袋随他们造反呢?”
于谦又一笑,但笑容已有些勉强:“小兄弟所言,也有一定的道理,只是近来边境事多,朝廷军费开支日长,所以赋税不竟渐增。”
殷朝歌道:“成祖时之赋税比如今不知要少多少,却能数次率军深入漠北,扫清边患,现今官军数量并不比那时多,征战之事却要少得多,则所增军费又用到哪里去了呢?”
于谦怔住。
陈月朗忙道:“殷公子有所不知,庙堂之事……”
于谦摆了摆手,苦笑道:“小兄弟的话,虽然不免尖刻,但确有道理,只是做起来,实在……实在太难了。”
殷朝歌不觉歉然。人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与其说“旁观者清”,倒不如说“旁观者轻”。旁观者总是很轻松的。
这正如弈棋。观弈之人又怎能体会得到弈棋者所承受的压力与来自各方面的束缚呢?
第六章 白袍
夜色正浓。
殷朝歌急匆匆走过空荡荡的大街,拐进一条小胡同。
呆在北京的这段时间里,最让他头疼的,便是禇众养和大大小小的胡同。
虽说呆在城里的时间不算短了,但出门时如果没有徽帮的弟兄陪着,只要一遇上曲里拐弯的胡同,他就转向。
好在这条胡同他还算熟悉。
穿过这条胡同,再往右拐,走上半条街,便是徽帮北京分舵。
到现在还没有回去,第五名、司马乔一定都着急了。
他们肯定会以为他是被大大小小的胡同绕迷了路了。
保不准第五名已经派出徽帮的弟兄,正进行“全城大搜寻”呢!
他心里不禁好笑,一面加快了脚步。
他知道自己没有走错路,因为他已看见胡同口一点晕黄的灯光。
那是一个小面摊。
殷朝歌记得初五那天夜里,他和司马乔还在这个小摊上吃过一碗热乎乎的汤面。
一想起那辣辣乎乎的汤面条,殷朝歌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肚子里也咕咕叫了几声。
面摊上只有一位客人。
这人正捧着一碗面汤稀溜稀溜喝得正热闹。
殷朝歌的脚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