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那么简单的人物。
至少,他让某些蜀汉重量级人物——悄无声息的从三国历史中蒸发掉了。 。。
第7节 这年头,收藏IQ也会贬值的
从前几回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刘禅并非完全的昏聩无能之辈。他非但不是那种养尊处优,游手好闲就混成皇帝的二世祖,而且更可能曾亲自参与,乃至亲自策划过蜀汉夺嫡之争,并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刘禅同志从出生到青年的那些日子,也正是刘备夺取荆州,夺取益州,登基为皇的日子;也正是蜀汉政权扩充最快,人际关系最混乱,势力关系最复杂的日子。
他眼看着自己的父亲,从小小的左将军,挂名“皇叔”,到蜀汉天子。又眼看着请求他父亲帮助的刘璋、张鲁势力,从求助者,到被所谓的“援军”消灭。他眼看着自己的父亲的嫡亲长子刘封(分析见前文,存疑),只因为‘莫须有’的罪名,便被勒令自裁。
自幼丧母,父亲四处征战,从没感受过亲人温暖的刘禅。耳濡目染的是权谋,四周充斥的是阿谀,面对的是如刘备嫡长子(推论结果,存疑)、孙夫人、吴夫人(指刘永之母,存疑)、刘永、刘理等皇族的不断挑战。对于任何一个常人而言,在这种环境中无外四种结局:1、自强 2、自暴自弃 3、疯掉 4、死。
而年幼的刘禅,没有自暴自弃、没有疯、更没有死;显然他走的是自强之路。而王者的自强之路,却从来是踩着别人的尸骨开创的。
刘禅自幼失母,所以他要忍耐,要冷静对待周遭事物,而没有跑去母亲怀中撒娇的可能。
刘禅自幼与父亲聚少离多,所以他要忍耐,要靠自己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凭借父亲的言传身教。
刘禅面对父亲的妻妾们,同样需要忍耐,因为他自己的母亲已经不在了,如果不与这些“后妈”打好关系,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让他生不如死,让他知道什么叫“小白菜,地里黄”。
刘禅面对他的兄弟时,更加需要忍耐,因为汉朝以儒治国,“孝悌”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皇位第一顺序继承人的他如果轻易丢掉这一点,就如同丢掉了皇位。
忍耐、忍耐、再忍耐。
我相信刘禅的政治手腕,也是在这时开始形成的。一种可能不如他老爹成熟,但是足够保护他自己,让自己登基为皇的政治智慧,一种忍耐的艺术——韬晦之术。
这是一种护身有术、兴国无方的权谋之术,这是一种消极手段中的积极手段。
直到后来,刘禅终于盼到刘备死了……不,是先皇大行,刘禅勉为其难的登基为帝了。
于是乎,蜀汉再也没有史官了,刘永被放逐到边荒之地了,而吴懿兄妹(存疑),还有很多根本没被历史记载过的人,都莫名其妙的湮灭了。
刘禅执政了,遵循其父“汝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的交代,兢兢业业地做个守成之君,任凭诸葛亮“鞠躬尽瘁”。
虽然刘禅曾被诸葛亮评价为“甚大增修,过于所望”,虽然曾被评价为“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却不见他自己有过什么创新举动,只是一味的任凭诸葛亮做主。
其实,正如当年小霸王孙策所说“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君主的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善于用人则更为重要,甚至可说弥足珍贵。皇帝并不一定要成为专业人才,皇帝需要做的是,是让专业人才来辅佐他。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说起来轻巧无比,古今中外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而刘禅,却在诸葛亮在世前做到了这些。至少——他在表面上做到了。
但若据此说刘禅聪明,甚至于称其明君,那也是没有立足点的。关键性问题统统在诸葛亮死后暴露无遗。
正如齐桓公在管仲死后被“三小”(指宦官竖刁、名厨易牙、卫国叛臣开方)所害,齐国迅速衰败,甚至于连齐桓公的尸体都没人收敛,丢在一间小黑屋任凭蛆虫满地一样。
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也迅速失去了那些人生的光辉点,逐步走向*,走向末路,走向毁灭。
因为他和齐桓公很像,己无能,唯善用人而已。
己无能,唯善用人的好处,在于得其人则无往不利,自己不会去干扰对方,不会出现“外行管内行”的闹剧。而己无能,唯善用人的坏处,往往就在于无人可用时,自己则一筹莫展——甚至于闭眼等死。
前面已经说过,刘禅有政治手腕,他的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