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款助中国军费说动了大总统黎元洪。3月,黎在国会通过与德断交的决议。此时,日本亦想中国与它加盟参战,遂向总理段祺瑞提类同支助,并说,段既可以用军费练兵,而且不必发兵去欧洲。正好段欲谋求扩大队伍,意图武力统一中国,对参战问题更卖力。然而当他拟向德提出宣战时,大总统黎元洪竟然拒绝覆签。是因为美国见日本接触段祺瑞,又改变了初衷,叫黎元洪反对。其实美国和日本都冀期以说服中国参战来增加他们在国际间的在华威信和影响。与此同时,日本早已祺先一着,骤然派军进入山东,占据了原是德国在华的诸项利益,准备于大战后就此取而代之。而且于3月间,又秘密地取得英、法、意、俄四国默许。四国基本上已同意承认日本今后在山东的既得利益,并商好要求日本使中国对德宣战作为交换条件。至此,美国认为,中国若参战将使日本更有利,于是改而要黎元洪主张保持中立,以削弱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大。由于美国反复,黎元洪随着变。
但段祺瑞受日本的承诺所诱,欲藉参战,博取军费。他旨在增强他个人的武装力量。4月,段借名召集「皖系」集团十多省督军进京会议,其实是向黎元洪施压力,终迫使对方在参战书盖了章。可是,5月,提交国会通过时,因议员反对被阻。段祺瑞于是仿效袁世凯当年故技,命手下组织公民请愿团在外叫嚣,务要国会即日通过参战提案。然因恐吓未果,段祺瑞心雄气盛,竟要黎元洪解散国会。黎在原国民党议员以及美国公使允为后盾的许诺下,毅然于5月23日下令免去段祺瑞的国务总理职位,至此「府院之争」达到高峰。段亦立即鼓动各省的督军宣布独立,脱离中央。他自己则于6月2日离开北京转移至天津,并在那里成立「独立各省总参谋处」,继续向黎分庭抗礼。
其实黎元洪与原国民党那些国会议员缺乏武装力量;与段交恶,无以力抗。此时屯兵徐州的张勋遂主动向黎表示他可代为出面调停。黎即接纳张意,促其带兵入京。黎以为可借张勋来抵挡段,却未料张勋私下另外有所图。
张勋原是清廷的带兵者;改共和后,继续拥兵。而且以士兵保持留辫来表示对清廷的忠心不改,并同时获袁世凯的姑息及原立宪派人士的赏识。屯兵一隅,伺机而动。从1916年起,以安徽督军之衔,曾多次集各省督军同在徐州会议,一面扩大势力,一面密谋复辟。至1917年,藉黎元洪与段祺瑞二人府院之争呈白热化,遂在徐州与各省督军举行第四次*。又因段祺瑞遣亲信参与,另得德国在幕后说支持,张勋提出复辟帝制,获得出席督军赞同。6月,因有黎元洪的电邀,张率辫子军北上,表面上他是充调停。14日至北京,张即命黎解散国会,继而要黎本人辞职。同时,张自己一面进皇宫参见溥仪密商细节,一面召立宪派康有为等进京安排一切。7月1日,清帝复位。2日,黎元洪逃入日本使馆,并向外宣布自行解职。与此同时,张勋自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及北洋大臣,亦即把军政大权包揽于己身,并将一批同谋者加官和拜爵。年仅十二岁的溥仪第二次被宣为中国皇帝。满清皇朝又告开始继续,1917年改宣统九年,史称「张勋复辟」。
然而,致力于共和政制革命的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通电全国起来反对。各地纷纷举行*,声讨这次复辟行动。孙并召集革命党人在其住宅讨论对策,本来曾商得当时海军总长程璧光派遣军舰到秦皇岛接黎元洪南下复职,继续共和,兴师北伐。但黎由于藏身日本使馆避难,日公使拒护黎至军舰而未果。直至7月6日,因当时广东省长朱庆澜派专使及将领陈炯明等抵沪邀孙中山至粤组织新政府,孙遂登舰,并且得程璧光指挥当时海军支持,率员南下。
但当孙于17日抵达广州时,北京方面已起变化,张勋的复辟崩溃了。因为7月12日段祺瑞已从天津发兵,附和着全国的反帝怒潮,他自封为讨逆军总司令,分兵三路东西并进。7月14日段率领其精锐的北洋队伍重新开入北京,既赶走张勋的辫子兵,并再使清帝溥仪退位。张勋忙遁入荷兰使馆躲命,段祺瑞又轻易地再建共和。
不过,段在这次重掌北京政府总理职权之后,却拒绝再履行「临时约法」,也不恢复已解散的国会。8月1日他邀冯国璋入京就任代总统;8月14日更以政府名义向德国宣战。8月28日段委任梁启超为财政部长向日本财团贷款一千万元,名为「用于参战」,实则「自扩军力」,为私下意图他日武力统一中国而筹购军备,增强他的皖系部队。
面对北京这样的新形势,孙中山决在粤组新政府,谴责段祺瑞的这次所谓「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