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剑神乃从心神始(第1/2 页)
天有三宝日月星
人有三宝精气神
剑之神呢?
这个指的是什么呢!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就对这个剑之神做一个简单的剖析,一个武者该知道精气神的“神”字,该知道这个字内里的文章,我们只有先找到自己的“神”,才能找到剑之“神”也!
中国古代的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其实不是简单的一个“神”字,我们把这个“神”字剖析开来,就会发现在这个“神”字之内,藏着五神:神、魂、魄、意、志。
除此之外,在人的神字下边还有五志蕴藏其中,这五志就是喜、怒、忧、思、惊,这“五神”和“五志”受五脏的影响,和五脏相互作用且互相关联,当然五脏也好、五神也好、五志也罢,这些都受一个“皇帝”的制约,这个皇帝就是我们的——心。
练剑要有神,这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个练剑的人要有神,哪个快去世的人也耍不出一路绝世的剑法,剑的神采要靠练剑人本身的神采来带,没有太阳月亮本身并不放光,练剑的人和他手中的剑合二为一,才能真正的构成剑之神也。
剑之神是练出来的,这个不只是武功,还涉及到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众口铄金的词汇,“韬光养晦”这个词就是其中的经典,其实武人看到这个词,就一定会有特殊的感受,和一个不练武的正常人的理解一定会产生不同,因为武者是站在武功的角度是去看待这个词。
五脏精华内敛,人体吸收大于消耗,这时候这个人才有精神,才能谈得到这个“神”,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曾言道:“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故喜怒不节,寒暑失度,生乃不固,人能依时摄养,故得免其夭枉也。”
孙思邈的巨著《千金方》,其内对人体的剖析非常的精到,人就这么一个身体,不管你是打坐参禅也好,往去东天的道家修行也罢,其实都是在这个身体上做功夫,练武也是如此,不能脱离人这个身体,所以练功修道,都要从这个身体和精神两者之间去想办法,医学更是如此,古代的中医其实水平很高,它把人体当成一个“小宇宙”,综合的去研究内里的变化,而不是像西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
中医在很大程度上与武学互通,《千金方》又言:“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混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不除,则荣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
时光穿梭到了今天,时代变了但是人却没有变,孙思邈的书到了今天也有指导意义,作为一个武人,一个喜欢内家拳的武者,该知道一些身体的知识,内家拳发展到今天,应该是“养战为道”的,剑之神从何而来呢?
其实就是武者本身的精气神,一把宝剑如果我们不去摸它,再好的宝剑也不过是一块“凡铁”而已,人握住了宝剑挥洒之间就给了它生命。
作为一个内家拳的爱好者,要擅于调养自己的身体,塑造自己的精神,我个人以为这个精气神是“调养”出来的,按照佛祖的言论,每个人都有如来般的智慧,是人的心灵蒙尘,看不到自身蕴藏着巨大的宝藏,总是向外界去求索。佛教的一些揭语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都有灵山塔
好向灵山塔下修
一个智慧的武者,擅于养护自己的精气神,练武是一方面,身体的调养也是很重要的一方,在这个大论题之中,思想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一些古书包括《黄帝内经》中总是提到,精满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其实在练武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发生这个变化,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把握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呢?
精气神足了很多现代的武人不是想着怎么去保存它,而是想着怎么去挥霍它,比如晚餐一瓶白酒八瓶啤酒,吃完了晚饭吃宵夜,还不困怎么办呢?那就唱歌到天明。因为练武身体强壮了,精气神也比以前强了,这个本来是好事,但是很多人在这个阶段却做了很多消耗精气神的傻事,这是最得不偿失的事情。
在古代有很多神鬼妖狐的故事,现在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还在不断的搬上银屏,在《聊斋志异》中这些故事更多,其实这些神鬼妖狐都是冲着人的精气神来的,我们刨去那些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