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3/4 页)
,000元÷1,307,560,000=元。其次是败坏干部作风,影响干群关系。领导干部追求公务用车的豪华高档,彼此之间在用车上竞相攀比,形成领导干部中的奢侈之风。领导干部公车私用,用纳税人辛辛苦苦的血汗钱满足个人享受,侵吞国家和人民利益,引起群众不满,群众意见很大,严重影响政府形象,破坏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良好关系。有的领导干部乘坐的豪华车在路上耍特权,与民争路,给群众带来不便,遭到群众痛斥的场面屡见不鲜。公车成为特权腐败的象征,也是导致干群关系脱离,社会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公车浪费和腐败是政府最为百姓诟病的议题之一。
显然,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账全部算在家庭轿车身上,既有失公允,也与事实不符。政府有关部门确有必要采取措施控制城市车辆的增长和限制机动车的使用时,绝对不能只将目光放在家庭轿车身上,而应该首先把关注重点转向日益增长的公务车上。如果对数量如此庞大,出行使用又如此频繁的公务用车视而不见肯定是不行的。北京市政府在实施机动车限行措施的公告中要求,各级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公务车按牌照尾号每周少开一天车。作为首都和国家的行政中心,公车构成了北京市机动车总量的相当大比重,是应该控制却也不易控制的群体。这项措施出台之后 ,如何监督检查,谁来监督检查,实施效果究竟能否达到预期要求,措施中都未能涉及。实际上,对公车的限制措施是仅此不够的。况且,尽管政府采取了“本市各级党政机关封存30%公务用车”及“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中央国家机关,本市各级党政机关,中央和本市所属的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公务用车按车牌尾号每周停驶一天”的措施,但是,另外一种声音又凸显出来。据称:“由于公务车属于国家财产,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购买的,购买公车的目的意在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但是,如果封存了公务车或限行了公务车,就是对这部分国家财产的使用权进行了限制,是一种严重的浪费现象,这种浪费现象同样侵害了纳税人的利益”,也不符合2009年1月1日即将施行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精神。如果采取征收拥堵费的办法,对于公车也不会有任何影响。公车的所有费用都由财政承担,拥堵费照交车照开。有钱的富人也不会把这点钱当回事。而那些开车谋生的人作为纳税人,开着自家的车,掏自己的腰包买汽油,还要交拥堵费,就会造成心理的极不平衡,成为新的影响社会和谐的不利因素。
其实,在当前油价高位运行、各种道路收费名目繁多、用车成本日益升高的情况下,许多家庭平日对私家车的使用也要精打细算。相比之下,那些过路费、油钱乃至交通罚款都由政府或单位埋单的公务车却没有丝毫顾忌,其使用频率之高、耗费公款和占用资源之多是毋庸置疑的,对交通拥堵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政府能把公务车增速适当控制乃至减少,想必其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压力会产生良好效果。利用这个时机,推动公务用车改革,减少公车的总量,正当其时。如果公车改革做出了表率,那么有理由相信,公众也会积极响应限行倡导。
据经济参考报2005年报道,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就先后进行了公车改革试点。1997年,广东省首开我国公车改革试点,从自发改革到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从个别、分散的试点,到一个县、一个市区域内全面推进。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制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部分中央机关进行车改试点,同时,浙江、江苏、湖南、重庆等省市的部分地区,也启动车改试点。2001年,江苏省从单个乡镇车改试点开始,扩展到300多个乡镇。从2004 年开始,江苏省已在部分市、县机关进行车改试点,车改由点到面稳步推进。后来,全国各地车改呈百家争鸣之势:公车拍卖;集中公车搞市场运营;采取货币化方式,对“私车公用”给予补贴等等,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北京市公务车改革的试点工作2004年也在海淀、房山、平谷等区县悄然兴起。房山区琉璃河镇分6个档次对干部发放车补。海淀区温泉镇对公务员按级别发放交通补贴,处级干部每月补贴1300…1500元。
如果把公共财政开支比作“蛋糕”,车改就是将蛋糕重新切分——重新调整利益分配。许多车改试点地区的通用办法是,给公务员发放“公务活动交通包干费”,又称“车补”。但是,车改从一开始,争议最大、问题最多的就是车补标准,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