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页)
建设运动“是救济乡村的运动,是乡村自救的运动,是民族社会的新建设运动,是重新建设中国社会组织结构的运动。”
梁漱溟还为其乡村建设理论设计了一套付诸行动的“实验办法”,这就是颇有些声势的山东邹平乡村建设实验。早在1928年,在李济深的帮助下,梁漱溟就在广东省办了一个“村治讲习所”,宣传他的“村治”理论,培训“村治人才”。次年,又依托冯玉祥,在河南省办了一个“村治学院”,担任该院教务长,并接办《村治月刊》。学院开学后,他讲授乡村自治组织等课程。在《河南村治学院旨趣书》、《主编本刊之自白》等文章中,他谈到自己的立国之道,依然是走“乡村自治”的道路,但他的思想着重点则由过去的文化方面转变为政治方面。
学院开办不到一年,却碰上蒋、冯、阎在河南发动的“中原大战”。战争结局是蒋介石取胜,阎锡山退回山西,冯玉祥放弃河南向西北撤退。1930年10月,蒋军开进河南省会开封。“村治学院”因与冯系军阀有关,故遭封闭,梁漱溟因此返回北平。
这时,担任山东省省长的韩复榘得知河南“村治学院”结束的消息后,立即表示欢迎梁漱溟等人去山东,继续他在河南的事业。于是,梁漱溟组织河南“村治学院”的人员,一起转到山东邹平县重新建校。从1931年初到1937年底,梁漱溟都在这里从事他理想中的“乡治”工作。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孙中山地权思想和乡村建设实验(3)
1931年6月,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成立,梁漱溟为研究部主任。该院创办时,他撰写《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宣传他们推行“乡治”的主张和办学宗旨。在文章中,他首次用了“乡村建设”这个字眼,此后一直沿袭了下来,他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乡治派”的代表人物。在该文中,梁漱溟谈了他们制定的乡村建设研究院的方案,该方案分三部分:乡村建设研究部,乡村服务训练部,乡村建设实验区。为了实行乡村建设计划,经山东省政府同意,以邹平县为乡村建设研究的实验区。这个县的全部事情都由该院管理,包括县长提名、机构设置、行政区域划分等等。
此外,梁漱溟在教学方式上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如课堂面授较少,一般不采取讲授方式,多采用个别谈话,或是集体讨论的形式。所开课程都是从实际出发,如乡建理论、精神陶冶、乡村自治、乡村礼俗、乡村教育、农村经济、农村自卫、农业常识、土壤肥料、畜种改良、水利建设、农家副业、现行法令等,课程名目很多。为解决教师力量不足问题,他们到各大学约请一些学有所长的教师担任专业课程的指导,采取函授方式进行。这样,梁漱溟多年来主张走出学校,深入农村,结合乡村自治办教育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而且也做出了一些成绩,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对巩固国民党的统治也是有利的。所以,山东省政府按南京国民政府关于设立县政建设实验区的决议,在原有的基础上,于1935年以菏泽为中心,增划济宁等13个县为实验区。在各实验区进行广泛的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为一体的乡农学校的试验。农校所开课程,特别注重精神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深心大愿。
梁漱溟的乡村实验活动集中于“乡农学校”之中,这是他的乡村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何谓“乡农学校”?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机构,而是组织农民、再造乡村社会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化社会为学校”,推行社会学校化。乡农学校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乡村领袖,二是成年农民,三是乡村运动者。只要是某乡的农民,就被认为是某个乡农学校的成员。农忙时节,乡农学校组织农民开展农业生产,传播农业技术,促兴乡村经济。农闲时就组织农民读书识字、传授农业知识和陶冶性情等。“乡农学校”是“政、教、富、卫”合一的农村组织形式。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不失为当时乡村自救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有益尝试。但是它回避农村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企图在不触动封建土地制度的前提下在农村搞建设,这种改良主义的土地主张,不可能得到农民的理解和支持,很快便冰消瓦解了。
4、晏阳初河北定县实验
晏阳初(1890——1990),平民教育家,四川巴中人,1916年赴美,曾就读于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1920年8月回国后即投身平民教育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1923年3月26日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
在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