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尽快召开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派出调查组。我们纪委的人得兵分两路,一路留在秀川城,继续侦查孟小贵、张一兵被害的案件,并进而深挖下去;一路去清宁县,还要向省纪委汇报请示,我想省纪委一定会大力支持的。哦,温书记的情况怎么样?小林今天看过他吗?”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保护证人(20)
“今天还没来得及去。”林达说,“但我知道他的情况有明显好转,昨天病房的护士告诉我说温书记快醒了。”
“那太好了!”三位正、副书记都很高兴。
忽然电话铃响了,包仁杰示意林达接听。原来是“线一”打来的,说有重要情况,要求当面汇报。包仁杰让林达去约定地点和他见面,嘱咐林达尽量隐蔽些,保护线人的安全。
那“线一”是纪委派出的暗访人员的临时代号。当时按照素质高、公道、正派、严于律己的条件,市纪委一共从各县抽调了九名纪检人员。为了不暴露他们的真实身份,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便暗称他们为“线人”,并编了号,简称为“线一”、“线二”、“线三”葛修明是“线九”。
其中线一至线四安排在秀川城(即秀河区),线五至线八去清宁县。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纪委的要求暗中观察、监督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必要时可“访”一下,然后把情况汇报给纪委负责人(仅限于正、副书记和林达)和纪委单线联系,一般不横向沟通(他们有的彼此不相识)。
为了突出重点,提高工作效率,留在秀川城的主要监督市、区的公安领导干部,包括局级、支队、派出所干部。这是包仁杰鉴于几起案件不能及时侦破并出现某些不正常现象而提出的,说一定要重点突破。
去清宁县的则重点监督县、局、办、乡镇负责干部,尤其是县里的一二把手和有问题的乡镇干部,看他们是否依法行政,是否落实好党的方针政策。
线九葛修明的任务则有所不同,他去清宁县主要是“访”而不是“看”,即有目的地主动地暗中查访,是抽调人员中的“主攻手”,市纪委派出的“先遣队”。他的任务重而艰巨,他完成得很好。
线一和林达约定的接头地点是一座背山面河的环境幽雅的小茶楼,它位于秀川城边上的一河谷谷口,是游人们歇脚品茶的好去处,上班时间本城人来的少。线一是一中年男人,西装革履,夹高级黑色公文包,有时戴上墨镜,颇有派头,为的是便于掩护自己。这天午后,他来选了一间仅有一张茶桌的伸向河岸外的小榭。他刚坐下,服务员便来气呼呼。他点了一壶绿茶,一碟点心,两只茶杯,说马上还有一位客人来。
不一会儿,林达到了,和他握手寒暄,坐下品茶,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他看看四周,小声告诉林达他近几天的发现。
刑侦支队的支队长刘红卫几乎每天都在外面吃吃喝喝,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搅在一起。有一天,他在‘山川’大酒店和几个人喝酒,酒后大骂检察院搞的法医鉴定,说:“那不算数,以公安局的鉴定为准,孟小贵根本就是自己摔死的,他妈的尸体怎么还不烧掉?”
有人告诉他:“孟小贵的哥哥姐姐不同意烧,要查清楚是谁害了他们的弟弟。”
刘红卫说:“查个屁,尽快烧掉!谁不同意也不行,不同意就给点辣的他尝尝。”又用筷子点着在座的人说:“你们都给我精着点,有什么情况要立即向我报告。”
今天上午,刘红卫领着几个人去张一兵家看了看,表示吊唁,送了点慰问金。张一兵的爱人哭成了泪人,他们却到玫瑰酒楼大摆一桌,好酒好菜喝了个痛快。耍酒疯似的号叫着酒令,“五魁手呀”、“六六顺呀”,看样子像是喝庆贺酒。而后刘红卫打着饱嗝借着酒劲说:“你们,你们都防着那些记者,他妈的搞什么舆论监督,什么也不让他们看,不给他们说!他们要,要看就来看我,要问什么,就来问我!我们支队的其他的人一律不见他们!那个姓包的,包仁杰,出什么风头!命令搞舆论监督,把我们的张一兵给监督没了,我们要找他算账!有黎局,什么也不用怕,听见没有?不用怕!”
第三章 保护证人(21)
线一还把他冒险拍摄的一些照片和DV录像交给林达,其中有一段刘红卫在一家夜总会和小姐不堪入目的录像,那是在该夜总会的一名职员的帮助下拍到的。由于刘红卫在那里“消费”从来不给钱,而且是“高消费”,什么都要挑最好的,还常常领着一伙人来免费享乐,所以职员们都恨着他。大堂经理还偷偷记着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