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页)
人和事的请示汇报以什么名义上报市教体委?有人说以‘镇初中’的名义上报,但是,镇初中和原区校不一样,它和镇小及其他学校只是兄弟学校,不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春生请示镇党委后刻了‘XX市XX镇教育管理委员会’的公章。以‘镇教管会’来牵头、管理全镇初中、小学。
撤扩并后,镇里第一位分管教育的干部姓范,他有涵养,有胆识,懂教育;他待人宽厚、热情。他把春生第一次叫去就是商量如何制订镇的教育激励机制。这个机制虽经多次修改,但仍沿用好多年。
其他几位分管教育领导,都给春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他们的风格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对教育的执着和重视。叶书记对教育工作敢抓敢管敢负责任;徐书记始终把狠抓学校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作为己任;吴同志的真抓实干、一抓到底的精神鼓舞着春生,使春生忘记了自己是个五十多岁的人,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为了筹措教育经费,九二年镇政府出台了关于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办法的文件,规定学生家庭这一块由学校负责代收。这是一件新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为了收好教育费附加,春生动脑筋,想办法,制定了一系列操作方法,并自行设计了许多表册,通过全镇校长会议贯彻下去,由班主任去具体实施。但是,这一年社会上的教育费附加没有收好,大大影响了学校的代收工作。春生认真地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建议将代收的时间由下半年改为上半年。这时,镇里刚好调来了一位姓范的新书记,春生将自己的意见简单地向书记作了汇报,书记很高兴,拍着春生的肩膀说:“行。具体办法你自己想,脑子自己动,只要达到目的就行。”于是,春生依靠各管理处和村会计,核实了各学生家庭的人口,有兄弟姐妹多个在学校就读的,采取收高不收低的原则,整理好代收名册,在放寒假前发给班主任,并让班主任在学生的成绩单上注上应收教育费附加的数额,这样有利于开学时和其他费用一起收取。
新学期一开学,春生就深入到各学校,在了解开学情况的同时了解教育费附加代收情况,帮助学校及时解决代收中碰到的问题。这一年,全镇就学校这一块共收了教育费附加30多万元。
与此同时,这一年镇政府也加大了教育费附加征收的力度,落实了征收责任制,并和镇干部的政绩、奖金具体挂钩。这大大推动了这一工作的进行,在九月底前就完成了全镇教育费附加的征收任务。
随着小学布局调整的实施与深化,初中布局调整排上了镇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镇政府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撤掉两所规模较小的初中,并入镇初中。为了走好这步棋,镇里和教体委让春生先好好论证一下。春生和徐校长商量,觉得镇初中必须扩建,要扩建就得有地皮,要地皮就得征地。如何征,征多少呢?经过反复酝酿,拟将原教学大楼南边及操场西面约十亩地征进来,作为建造教学大楼和拓宽操场用地,需资金十五万元左右。春生和徐校长分别向市教体委和镇分管教育的叶副书记作了汇报,镇党委原则上同意征地,但一时拿不出这笔钱。怎么办?春生和徐校长经过商议,决定先向教师集资以解燃眉之急。开头,校长怕集不起来,春生和他分别深入到教师中摸底,结果不是集不起来,而是怕太多。于是决定每位教师限集2000元,并规定了最迟交款时间和偿还时间。
钱有了,土地也征进来了,春生和校长都透了口气。春生对校长说:“为了以防万一,避免产生一些麻烦,我们应尽早围上围墙。”“对!咱们想到一块去了。今天趁镇里和村里的主要干部都在场,叫建筑队划好石灰线,下午就动手筑围墙。”他比春生还急,考虑得更具体。结果,不到十天,高二米多,长近千米的围墙竣工了。
九四年九月,镇初中徐校长借用到县里工作。三年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镇初中校长三易其人。
九五年上半年,镇政府决定在新征的土地上建造一幢教学实验楼,建筑面积为1024平方米。教学大楼放样那天,座落的具体位置是春生定的。春生想,新楼应与原教学楼间隔一定的距离,且又要与原教学楼平行,这样才美观、实用。春生又想,还应当考虑下幢楼能与其衔接,虽然下幢楼不一定在春生手上造,但做事应当留有余地,因此在定位时,该楼东头的南边不得不留出了空地。
这幢楼的施工单位是用招标的方式定的,镇里决定由春生和镇初中的一位老师具体负责质量监督。为了把好质量关,春生没有少得罪施工单位。第二年,紧挨着这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