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人生晚景,遭如此重创,所有委屈无处诉说,颇有些凄凉的意味。可戏剧性的事情往往就是在这样的时候出现。靳辅刚被革职,康熙就接到治河前线报来的消息。报告主要涉及两件事,一是漕运道路阻塞了,粮食货物运不进来,希望朝廷派靳辅去解决。二是靳辅主持修挖的重要水利工程中河开通了。这两件事,实际上都是反映靳辅之功劳的。这也使康熙意识到对靳辅的革职处分有些不太合理。康熙三十一年,面对难以驾驭的黄河之水,靳辅再一次被启用。只可惜,此时的他已经年老体衰,即使是老骥伏枥,也不能奔向千里了。他不久即病倒,于这年十一月死于任所。靳辅死后,被追赠为工部尚书。康熙三十五年,清廷应人民的请求,在黄河岸边为靳辅建祠。历史总算给了靳辅一个正面的评价。
纵观靳辅一生,写满“委屈”与不平,令人感慨唏嘘之处甚多,亦给我们许多启示。一是对于真理,必须坚持。靳辅在治河过程中,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在与各种不同意见进行争论,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是要一点勇气的。二是清官不一定值得相信。清官有时只是人们心造的幻影。他们也有自己的利益争端。与靳辅处于对立面的于成龙,是相当出名的清官。可为了自己利益,作为治水的门外汉,他硬是要向皇帝告状,给靳辅出难题。这样的清官,世上少几个也罢。三是成功必须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靳辅之所以最后能屹立不倒,全在于康熙对他还是比较信任的。康熙给予了靳辅独立自主的一些空间,使他的治水理念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宽松环境,靳辅有十个脑袋也是白搭。 。 想看书来
熊赐履“嚼条子”
熊赐履是康熙一朝相当重要的儒学家。这个生于明末崇祯八年的名臣,一来到世界上便遇上了一个乱世。8岁那年的一天,某土豪借仇生乱,把熊家一门老小杀得几乎一个不留。只有他的母亲李如柏在藏匿中躲过一劫。他幸好在外面拜访自己的老师,侥幸逃得性命。李氏是个才女,“少娴书史”,坚贞异常。在夫亡子幼之时,以极节俭的方式坚忍地生存下来。白天让儿子跟着老师读书,晚上让孩子跟着自己在灯下学习,只要稍有松懈即捶打责骂。“母织子读,声常达旦”。(《湖广通志》)
艰辛的生活往往造就超越常人的英雄。小时候的苦难养成了他对学问的推重。康熙六年,作为弘文院侍读的熊赐履进呈了清初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万言疏》。在这份洋洋洒洒的宏文里,他劝康熙帝要仔细甄别那些地方大员,用民生的苦乐来判断县令、太守的贤愚,用县令、太守的贪廉来判断他们上级(都督、巡抚)的优劣。他坚持把儒学作为治国安邦的根本,特别劝说康熙要认真学习儒家经典,“非圣之书不读,无益之事不为”。在他的熏陶下,康熙都对儒学逐渐有了一种虔敬的态度。但耐人寻味的是,从小吃苦、又笃于学问的熊赐履却并没有用儒学来时刻约束自己。
康熙十五年七月的一天,熊赐履不小心批错了一件公文,被康熙看出来了,只是不知是谁批的。熊赐履心里慌张,如果真让皇上知道是自己批的,那可不是好玩的事。第二天,他一早来到办公室,让书记员把那批错的“条子”拿来,放在嘴里嚼掉了。他的同事中间,平日就杜立德粗心些。于是,熊赐履裁去杜立德公文夹中一个批条,放到自己公文夹中,并重新把那个错的批文内容写到杜立德的夹子中。这事干得相当笨拙,哪怕是只认笔迹,就可以看出端详。杜立德上班时,发现这个事情,果然大闹一场,要宰相索额图判个明白。心虚的熊赐履此时只能一个劲地抵赖和狡辩,但天不佑他。那天,在他进办公室以前,满族学士觉罗沙麻早就到了那里,把他嚼条子的经过看得一清二楚。正当他们吵得不可开交时,觉罗沙麻从里间办公室走了出来,不紧不慢地说道:“熊中堂何苦如此?我昨晚因在亲戚家守丧,今早比你过来得更早,就在南炕上躺着,明明看见你翻了公文夹,口里嚼了一张条子,你如何能抵赖得过去?”熊赐履做声不得。索额图等人把他告到皇帝那里,处分相当严重,罢了他的官,让他侨居江宁。这件事情,在《清史稿&;#8226;熊赐履传》中略有记载,李光地的《榕村语录续集》则十分详尽,看来是事有所本,并非冤枉。
时间不知不觉间又过了八年。在江宁的八年光阴里,在公文办理上留下误点的熊赐履却至少做到了两点:一是好学;二是清廉。在这段日子里,他写出了《学统》、《下学堂札记》、《朴园迩语》等著作,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在生活上,他是从朝廷退下来的大官,但却常常吃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