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页)
拍照片了。”
“除了博物馆,他有没有提起要去其他地方采访,比如说外地。”袁方忍不住问起他最关注的问题。
“外地?”鲍天羽疑惑道,“他去外地干什么?”
“哦,我也是随便问问。”袁方转移了话题,“您有石像和蓝奇教授的最新消息吗?”
“案件的事,你最好还是问警方。”鲍天羽彬彬有礼地拒绝了这个问题。
见直截了当提问不奏效,袁方只好先问别的。“我听说为了石像归国,国内学者成立了一个专家团?”
“这个以前我和刘记者讲过。不过再说一次也没关系。”显然,鲍天羽更乐于回答这类问题。“去年七月,那只石像在海外突然露面。一般人也许不会当回事,可对我们这些成天跟文物打交道的人来说,那可是个天大的喜讯。要知道,像蓝奇教授这些老专家差不多把半辈子的心血都放在对那一对儿石像的研究上了,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两只石像能早日团聚。所以很快我们就组建了一个专家团,运用集体的智慧,好把石像快点索要回来。”
“能介绍一下专家团的成员么?”
“最重要的人士当然是我们考古学界的老前辈黄德昭老先生了,由他任名誉顾问。我和蓝教授分别任正、副组长,另外还有不少专家,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到时候可以给你一份名单。实际上,因为我手头杂事比较多,具体工作主要是蓝奇教授负责。”
接着,鲍天羽开始不厌其烦地讲起专家团的各项工作和遭遇到的种种困难。袁方耐着性子听完他的工作总结,才问:“两只石像当初是怎么分开的呢?”
“怎么,你还没看介绍?”鲍天羽显得很诧异,“我们的新馆专门有石像的展厅,里面有个电子演示屏,这些事情介绍得很清楚。”
“抱歉,我还没来得及参观。”袁方神色尴尬。他必须承认,这是自己准备最不充分的一次采访。
“没关系。”鲍天羽一笑,“呆会我叫个人陪你去看看。”
“为什么人们把这两只石像称为‘门神石像’?”袁方更换了话题。这是一个让他感到糊涂的问题。
鲍天羽无可奈何地笑笑,说:“唉,又是这个问题。其实我都讲过不下一百次了,跟外边人要解释,到了内部学术会议上我还得讲。”他看了看全然不解的袁方,语气缓和下来,又说道:“不过,不知者不怪。今天我就说第一百零一遍吧。小伙子,你可一定要写到文章里以正视听啊。”他轻嗽了一下嗓子,接着说道:“‘门神石像’其实是种很不专业和很不负责任的说法。这样的称谓,很容易把那些对古代文化缺少了解的人引入歧途。其实呢,门神是门神,石像是石像,完全是两码事。”
袁方一惊,这个说法倒还是头次听说。
“很简单,”鲍天羽说话的架势更像是在学术会议上发言了,“两只石像本来是一对唐代墓地俑,说得通俗点,就是死人的陪葬物。可门神呢,我想谁都知道,是一种民俗信仰,这种信仰从先秦时代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它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年画,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要贴门神。想想看,一个是石像,一个是绘画;一个放在坟墓里,一个贴在老百姓家大门上。——你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个话题令鲍天羽有些激动,说到最后,他的表情像是在叱责一个不会做小学算术题的大学生。袁方能够想见,馆长大人在学术会议上慷慨陈词的样子。但袁方并没有掩饰自己的质疑。
“您说石像是墓地俑,那么假如石像把守的是墓地的大门,是不是也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一种广义上的门神呢?”
鲍天羽轻轻一笑。“没想到你这个年轻人还挺有想法。别说,这个观点在我们专业圈里也有人提出来过。可到现在为止,谁也无法证明两只石像把守过哪座墓地的大门,所以这就纯属臆想了。”他又语重心长地补充道,“年轻人,记住,做学问不能靠猜想。”
“您能讲讲最早石像被发现时的情形吗?”
“不是说了吗,新馆里有专门的介绍。”
袁方隐隐感觉,鲍天羽似乎不太想谈及石像考古发掘的事。他又想到一事,昨晚在刘汉唐抽屉里找到的那本《中国门神民俗》,作者不就是鲍天羽吗。难道说馆长大人的专长不在考古发掘上,而在文化考证上吗?
紧接着,他又被一个新问题迷惑住了:既然刘汉唐曾采访过鲍天羽,那么就一定清楚鲍天羽所谓“石像和门神是两码事”的观点,如果老刘听信了这个说法,那么他的采访重心必将全部集中于石像本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