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有这样,千里之行可在刹那之间实现,游览五岳也可在片刻之间完成。
可惜,这三件事只是作者美好的设想而已。
昭君以和亲而显
【原文】
 ;昭君以和亲而显,刘蕡以下第而传。可谓之不幸,不可谓之缺陷。
【原评】
江含徵曰:若故折黄雀腿而后医之,亦不可。
尤悔庵日:不然,一老宫人,一低进士耳。
【译文】
王昭君以出塞和亲而名流千古,刘蕡因直言宦官之祸被罢黜进士第而得以流传后世。这可以说是他们的不幸,但不能说是缺陷。
【评析】
昭君出塞,在古代文学创作中,多赋予悲剧主题,是“不幸”的直接承担者;唐代的刘蕡,在考试对策中,直言宦官之祸,终为考官黜退。这对于以读书中举、做官显达为正途的文人来说,同样“可谓之不幸”。 ;昭君未能侍君而远嫁匈奴,刘蒉未及第而才能埋没,这些在当时看来都是不幸,可是昭君以和亲而显名,刘蒉的铮铮硬骨和浩然正气,为世人所津津乐道,此乃是不幸中之大幸。
有时事情的发展不是绝对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吧。王昭君,刘蕡的事件人人都认为是不幸的事情,可是就是他们的不幸才得以流传百世,扬名千古,这样的事难道只能用不幸来概括吗?因为看似是他们的不幸,可是他们的行为造福了后人,王昭君的和亲暂时稳定了汉朝的局势,使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刘蕡的落第使人们有了直谏的榜样,这些是他们的幸事,也是人们的幸事,更是社会的幸事。
以爱花之心爱美人
【原文】
 ;以爱花之心爱美人,则领略自饶别趣;以爱美人之心爱花,则护惜倍有深情。
【原评】
冒辟疆曰:能如此,方是真领略、真护惜也。
张竹坡曰:花与美人,何幸遇此东君。
【译文】
用爱鲜花的心情去爱惜美人,会有另一番情趣;用爱怜美人的心情去爱惜鲜花,那么爱护鲜花的情意会成倍增加。
【评析】
从宋元以来,统治阶级就把程朱理学作为规范来推尊,为一统天下的目的来教化众人。他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社会不断发展,随着明朝中期资本主义的萌芽,新的社会思潮出现了,好色作为个人的正常欲望,得到理论家的认可,人们不再讲美食,茶酒,园林,花草等这些高雅的艺术,而是醉心梦死的贪图女色。这则文字所披露的思想,正是承此一脉而来。
怜香惜玉历来是文人墨客们的风雅和气度的表现。作者就从这一观点出发,写了以上这些文字。花是人们心中眼中的美好事物,他既高雅,又美丽,具有这受人宠爱的多方的优厚条件。作者把美人比作鲜花,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提出“以爱花之心爱美人,以爱美人之心爱花”的主张。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并不赞同放纵情欲。对美人的爱要像欣赏鲜花一样,有涵养,要有情趣,旨在达到精神上的愉悦,而不只是肉体上的满足。对花和对美人是一样的,不能仅作为美的对象来欣赏它,而是要寄托情思在其中,这样才会体会到情感上的愉悦。这段文字的表达的观点,与他“花即美人”的主张是一致的。
美人之胜于花者
【原文】
美人之胜于花者,解语也;花之胜于美人者,生香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香而取解语者也。
【原评】
王勿翦曰:飞燕吹气若兰,合德体自生香,薛瑶英肌肉皆香。则美人又何尝不生香也!
【译文】
美人胜于鲜花的地方,在于她知晓人意;鲜花胜于美人的地方,在于它可以散发芳香。这两者是不可能同时拥有的,就只有舍弃散发香味的鲜花而选择知晓人意的美人了。
【评析】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是十分重要。人们之间如果少了信任和尊重,那么就少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乐趣。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对于作者所说的鲜花与美人,亦如此。鲜花香味扑鼻甚得世人所钟爱,美人的善解人意更为重要。
鲜花虽然美丽但是它只是人在人们在观赏时抒发闲情逸致的一种寄托,终不解人意;但是美人就不同了,它不仅有美貌还有温和的性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