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山
又东五百里,曰仆钩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第十二山,咸阴山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第十三山,洵山
又东四百里,曰洵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患(羊旁)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yan之泽,其中多芘pi蠃luo。
第十四山,虖勺山
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木(丹),其下多荆杞qi,滂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
第十五山,区吴山
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上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第十六山,鹿吴山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第十七山,漆吴山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
第2篇 第3篇
第2篇
西山经 二经
这一篇史诗记录的地区在渭河北,黄河西,也就是今天的陕北高原。
铃地区向西有一条浴水从泰冒发源,向东流进黄河。泰冒,在今天叫作梁山。浴水就是陕北洛河。
数历山出产很丰富:黄金,银,杻橿,鹦鹉,白珠。楚河向南流进渭河。
高山在泾水的源头。泾水是渭河的重要支流。泾水流域的出产有:银,青碧,雄黄,棕,竹,馨石。
在泾水南有女床山,在泾水北有龙首山,在泾水西有鹿台山。从鹿台山再向西是鸟危山。鸟危山在今天的六盘山。鸟危水从山的西坡流进赤水,赤水就是今天的洮河。(注意:东从洛河,西到鸟危,中间的陕北高原在史诗中没有留下资料)。以下的记录有:
小次山,大次山,薰吴山,玄阳山,众兽山,皇人山,中皇山,西皇山,莱山。
从行文看,这些山在洮河水域。对于洮河读者已经不陌生。考古的马家窑文化在洮河,著名的颛顼崇拜来自洮河。洮河地区不说古汉语,是后来匈奴人的故乡。可是,这些资料怎么收集进了山海经?有一点需要向读者说明:山海经书中记录的山就是巫祠,用今天的话说叫作文化中心,祭祀中心,或者叫作庙宇,祭坛。在今天有孔子庙,有黄帝陵,山海经书中的山就是这个意思。
有一支始族。这一支始族源自洮河,沿着大湖北岸的陕北高原向东迁徙,到达了梁山洛河。几千年过去了,渭河平原终于形成,他们在渭河平原定居下来。始族后代重游故地,留下这一篇文字。这一篇史诗(就是巫祠的宣讲辞)在渭河平原流传。渭河平原,在山海经书中称作西山。这一篇史诗记录的是他们祖先几千年间的巫祠(遗址),特别是洮河地区的巫祠。
(探索):
这1篇,用今天的话说,可以叫作考古报告,也可以叫作名胜古迹游记。这些叫作山的古迹在今天叫作人文景点,在祖先时代是巫祠和祭坛的遗址。在今天,无法知道遗址的名字(更何况连遗址的主人是谁都不知道),于是,就用半坡人,仰韶人,柜人,华人一些今天的词语命名。同样的,祖先也用他们时代的词语来命名他们祖先的遗址:小次山,大次山,薰吴山,玄阳山,众兽山,皇人山,中皇山,西皇山,莱山。这些名字不是始族的原名,而是收集资料时代的名字。
高字组成专用词语,叫做高阳,高辛,高是卫河方言的巫祠。这个字用在这里,就好象我们来到一个不知名的庙宇说,这是佛祖庙。可注意的是,古河道的巫祠辉煌叫作高辛,高阳。演义看重这一篇资料,在于为颛顼起源于洮河找到了依据。
棕和竹在今天的的渭河北都不出产,可知遗址的时间多么早,气候曾经比今天温暖。
虎豹和犀兕的生存环境不同,不能在同一个地区(和同一个时期)出现。犀就是兕,兕就是犀,犀和兕源自不同的方言。可知,在大洪水时期气候变暖,出现过犀兕。
这一篇没有对渭河中段的记录,渭河的中段确实是水域,没有人居住。
凫徯:方言,发音fuxi,商方言,意兵呵。
其名自叫,见则有兵:人装扮的鸟在表演:我是凫兮,我是凫兮,有兵来了,有兵来了。
这一篇使用了许多商,周之际的词语,鹿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