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1章 修书立碑抚远人(中)(第1/3 页)
“安答,咱们的劝降信已经送至各部,可除了奴儿干都司附近满泾、塔亭、罕答河、弗朵河、敷答河的赫哲部(使犬部)的一些首领表态愿意归顺外,其他的部落均未回应,你看下一步咱们该如何是好?是否寻几个不听话的部落动手?”布达着急地问义弟阿海。莫看他在劝降书中说得好听,什么“不从者悉听自便,不以为仇”,那只是说说而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日中天的大卫国怎能允许在自己的治下有不遵王法的部落存在?即便他忍得了,雄才伟略的莲花大可汗也不能忍。
“安答,你莫要急。归顺大卫的部落居住地离奴儿干近,他们之所以来投,并非被大卫的仁德感化,而是畏惧我军的兵锋。不肯降的都是离奴儿干远的部落,咱们只有三千五百兵马,若是对这些远人用兵、一个部落一个部落的讨伐,难免兵力不足。我以为施威不如怀柔,须让那些部落感受到归顺大卫的好处才是”,阿海不慌不忙地说。
“理是这么个理,可如何才能让那些部落感受到归顺大卫的好处呢?有些部落的首领十分无礼,居然将我送给他们的礼物退了回来,还说什么无功不受禄,摆明了不肯归顺。真是可恶!”布达懊恼地说。
“我听说当初清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招降赫哲族九姓四百余户时,可是出动了大军,还让已经归顺清国的赫哲族葛依克勒氏族头人库力甘额夫当使者方才成功。按照伪清惯例,如果称臣,他们便须向朝廷上缴赋税和服兵役。那些首领可不傻,为了一点礼物,代价那么大,自然不乐意”,阿海笑了笑说道:“要想让这些人心悦诚服,便须让他们看到好处。这些部落物资缺乏,尤其缺乏铁器、棉布、粮食、茶叶等,奴儿干江对面的满泾站原是明朝时开辟的驿站,那里的赫哲部落已经归顺,咱们不妨在那里开辟商埠,用中原的铁器、棉布、粮食、茶叶、丝绸、陶器换取当地部落的皮毛、渔获、人参等物,只允许归顺大卫的部落来此贸易,未归顺的部落不得参与。如此,既可以从商人身上获得商税收入又能让依附大卫的部落得到好处。此外,可对已归顺的部落减税,只征收满清要他们缴纳的实物税的一半。双管齐下,这些部落大多都会归顺。剩下那些冥顽不灵的,最后再动刀兵不迟”。
“哎呀,安答,这真是条妙计。我这便给满泾站的赫哲部哈拉达阿昌阿利下令建设商埠,有此等好事,相信老家伙要高兴得跳起来”,布达哈哈大笑。
“安答,我打算去一趟永宁寺”,阿海忽然说道。
“永宁寺?兵荒马乱的,你去那鸟不生蛋的地方做甚?”布达很奇怪。
“安答,我自幼喜欢汉学,听说永宁寺有两座石碑,碑文写得十分之好,想去观摩一下”。
布达挠了挠头,自己这义弟什么都好,就是读书读多了有些迂腐,破碑有什么好看的?饥不当食、寒不当衣,不过义弟既然有这爱好,也不好拒绝,微笑着说道:“我与安答一同去”。
“哎呀,安答,这可使不得,你军务繁忙,怎可为我这点私事而劳神”,阿海慌忙说。
——奴儿干都司南部的永宁寺当初可非同小可,象征着大明朝全盛时的国力。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总兵周兴、庄德等率军至脑温江(嫩江)、忽刺温河(呼兰河)和斡朵怜(依兰县城西马大屯)一带,始建奴儿干卫。永乐七年(1409年),升奴儿干卫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驻奴儿干城(今黑龙江与亨滚河汇合处右岸的特林地方,元朝征东元帅府故地)。同时还开通东西两条驿道,保证文书传递、贡赋粮饷的运送。明廷还经常派遣钦差大臣到奴儿干地区巡视。为记念这一丰功伟绩,永乐十一年(1413年)与宣德八年(1433年)明朝二次在特林地区江岸的山顶上修建永宁寺,并于石岩处立碑两座纪之。这两座碑一座名“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另一座名“宣德八年重建永宁寺记”,详细记述了当时辽东以北数百个部落朝拜天朝大国的盛况,阿海喜读史书,早就心向往之。
二人带了百余随从驰至永宁寺。此时已经入夏,气候倒还适宜,没那么寒冷,只是残破的寺庙千疮百孔,冷冷清清地立在山上,好不凄凉。
布达连连摇头,阿海却并不介意,饶有兴致地四处观看。终于,在寺后的石岩上发现两座沧桑的石碑。这一来可不得,看入了神,竟连义兄的呼唤也未听见。
“安答~安答~安答~”布达连唤几声,他才察觉,不好意思地笑笑,“小弟一时沉迷,让您见笑了”。
“安答,这两座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