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 他们胸怀天下、 视野开阔。 人文教育是耶鲁培养领袖的原则和要求。 耶鲁校方一直认为, 作为常春藤名校, 耶鲁只有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 才能培养学生的领袖意识和全局观念。 人文教育培养的是对社会有责任感、 心智高尚的人。 这种传统使得耶鲁在19世纪初, 美国举国上下的高等院校强调应用学科的背景下, 能够独树一帜, 力排众议, 发表《1828年耶鲁报告》。 这份由当时耶鲁校长杰里迈亚?戴领导起草的美国高等教育报告, 固执地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比好的理论更为实际, 没有什么东西比人文教育更为有用。 大学应该先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然后再进行职业培训。 耶鲁保留了希腊文和拉丁文课程, 这两门课所教授的东西一度被人们认为是已经死掉的语言。 而耶鲁认为, 以古典学科为主的人文教育, 对年轻学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注重人文主义的传统还一度使耶鲁想撤掉所有的应用学科, 因为耶鲁人认为: 我们只需把理论基础搞懂就可以了, 对那些科学的东西我们只要享受他们的成果便可。 这种传统使得耶鲁的历史学和文学一直走在美国大学的前列。 在2007年的本科毕业生中, 历史系的学生最多, 占毕业生总数的15%以上。 小布什当年在耶鲁读的也是历史专业。
耶鲁培养领袖的意识和传统不仅体现在对美国学生的教育上,在海外拓展上也深深烙印着领袖痕迹。 1901年, 耶鲁海外传道组织决定派人远赴大洋彼岸的中国传播福音。 大家商量应该选择中国的哪块地方作为活动的基地, 最后选择了湖南, 因为在近代中国, 湖南涌现了一大批领袖人才。 这个组织就是今天的“雅礼协会” (Yale…China Association)。 果然如耶鲁人所料, 湖南在20世纪领袖辈出, 其中包括了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全球化正成为传统
传统不仅仅是过去, 传统在当下慢慢形成。
耶鲁现任校长莱文上任后, 积极推行全球化战略。 本文一开始提到的约瑟夫?福克斯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投资银行家, 曾经在曼哈顿的黄金地段买下一幢豪宅。 等到面临退休之年, 他与妻子商量, 把豪宅卖了, 加上一部分积蓄, 共计1000万美金, 全部捐给母校耶鲁大学, 设立了福克斯基金, 邀请世界最重要国家的学者来耶鲁进行访问学习。 除了福克斯基金外, 耶鲁大学还设立了一大批奖学金和各种各样的交流项目, 邀请世界各国的学生、 学者来耶鲁访问。
除此之外, 耶鲁还鼓励学生走出美国, 到世界各地学习、 实习和考察。 耶鲁校方声称, 耶鲁要保证至少有一半的学生在就读期间有海外学习、 考察的机会。 耶鲁提供给学生海外学习的奖学金也十分丰厚, 一个本科生在暑假三个月内可以申请到3000美金左右的奖学金。
查理是笔者在耶鲁的好朋友, 这个来自南卡罗莱纳的小伙子因为每年冬天家乡太温暖、 看不到雪, 所以想选择一个北面的学校, 最终选定了耶鲁。 在耶鲁就读期间, 又迷上了法国文学和法国文化, 在大三期间得到学校的资助, 去巴黎学习了一个学期。 “我这辈子恐怕要和法国结缘了”,查理这样跟我说。 果然, 毕业以后, 他选择了去法国教英文。 “我喜欢法国的生活节奏, 浪漫、 悠闲, 不像美国, 竞争太激烈了”, 查理吐了吐舌头, 如是说。
耶鲁的学生也很多样化。 2007年毕业的耶鲁本科生中, 有15%左右的学生来自国外。 2007年进校的耶鲁本科生来自于50个州和42个国家, 其中有39%的人来自于少数族裔, 刷新了耶鲁学生来源多样化的纪录。 在2007年5月举办的耶鲁大学世界文化节中, 有几十个国家的留学生展示了自己国家的文化。 在耶鲁, 能够感受到全球化的气息, 这种气息正在耶鲁的校园中播种、 萌芽、 开花, 成为三百年耶鲁的另一个优良传统。
我一直以为耶鲁最美妙的时刻是晌午。 每到晌午, 耶鲁的标志性建筑哈克尼斯钟楼 (Harkness Tower) 就会叮叮当当地响起美妙的音乐。 耶鲁学院专门有一个敲钟队, 由20多个本科生组成, 大家轮流每天敲钟。钟声是一首首美妙动听的音乐, 这也是耶鲁的一项传统。 伴随着钟声的, 是耶鲁人匆匆的脚步。 耶鲁大学的排课很有意思, 12点、 1点都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