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
凭着对商业智慧的熟练运用,对投资市场的犀利目光,以及对资本魅力的深深向往,郭广昌率领自己的团队猛烈打拼,奋力构建着梦想中的财富王国。
一夜成名的神话让许多人记住了复星,记住了郭广昌这个名字。人们在复星身上看到了一个国家复苏的痕迹。
然而在光荣与梦想背后,也许只有午夜梦回时,郭广昌才能深深体味到铸造神话的苦痛悲喜。
第一桶金:一亿也就这么多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深夜的房间里,郭广昌坐在台灯前,静静地盯着计算机屏幕。
累了一整天,他摘下鼻梁上的眼镜,往眼中滴两滴眼药水。他昂起头,闭上双眼,等着眼药水和眼睛完全交融。恍惚间,他听到了自行车链子发出的金属碰撞声,听到了梁信军在元祖食品的大会议室里陈述广信公司资质时略带颤抖的语调,听到了冷雨敲窗的滴答声……
明天,广信,现在应该叫复星,就要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了。对于未来,郭广昌不敢妄下断言。过去的几年里,复星发展的速度之快超出了他的想象,一切都像做梦一样,他害怕梦醒来,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他掐了掐自己的手指,那个部位现出了一道明显的印子,疼痛让他放下心来,一切都是真的。这个真实来得如此迅猛,让他有些猝不及防。
许多人都把复星的成功看做一场神话,一场在经济改革大潮中顺势而生的神话。他们只看到了表面的光鲜动人,却体会不到寒风的冰冷刺骨。郭广昌慢慢张开双眼,目光依旧模糊,他仿佛回到了几年前广信那个充满呛人药味的狭小实验室里。
1993年,广信更名为复星,当初作出改名的决定时还发生了一个故事。广信本是取郭广昌和梁信军名字中各一个字,意为广泛信誉。因为是做咨询的,广信这个名字很好地传达了公司的宗旨。在获得第一桶金之后,郭广昌的“野心”开始膨胀了,要寻求更高、更强的发展平台,广信就显得过于窄化了。
郭广昌一直对自己的母校复旦大学念念不忘,当年离开复旦的时候,党委书记那句“哪来的广信公司?”令他一直耿耿于怀,他也一直在心里把自己的事业和复旦联系在一起。现在,公司已经具备了曾经的“复旦十大公司”那样的规模和发展势头,在名字上一定要体现出来。
第12节:财富哲人:初识郭广昌(12)
几个人就开始想名字,每人一张纸,把能想到的都写出来,然后再写到会议室的演示板上,经过众人投票、取舍到最后,留下来的那个就是公司以后的名字了。郭广昌在协调众人一致动脑方面很有一套,这个自创的“集体创作法”在后来他看到的一本书中竟然有类似的描写,不过人家有一个专业的学术指称——头脑风暴。郭广昌心想,如果自己做理论家倒也未必不能成功,看看中国现在的学术圈子,能出新的理论家有几个?
这次集体创作的成果共有两个,一个叫复兴,另一个就是现在沿用的复星。复兴的锋芒太露,也太直白,含义也不够丰富,对于沉稳内敛的郭广昌而言,“复兴”太张扬了。于是,就剩下一个“复星”,展开来就是复旦之星,而且与复兴同音,郭广昌很满意。
更名之后的复星开始走多元化、差异化路线,咨询不再是公司的唯一业务,还开始向医药行业进军。短短两年内,复星以其“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盒”赚到了第一个一亿元。提到这件事,就不能不提到复星五虎中的“博士”汪群斌。
在实验室工作的汪群斌乍看上去真的跟电影里那些身披白大褂、神情专注的科学狂人有几分神似,也难怪复星的员工都喜欢管汪群斌叫汪博士。
从1992年底开始,汪群斌带着在复旦大学遗传所学习工作中掌握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与技术,开始探索核酸技术的临床应用。他和研究部门的技术人员一起吃住在公司,24小时开展工作。在历经半年的艰苦工作后终于开发成功了复星第一个核酸试剂——乙肝DNA核酸试剂盒。为了保证公司强有力的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汪群斌亲自领导在公司内成立了研制部,自1994年初第一个产品“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盒”实现了直接从血清中检测病毒性心肌炎诊断结果,在国内率先解决了此前必须要进行心肌切片实验的难题,这在医药市场上引发了便捷化狂潮,也直接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回报。
看到财务账户上的一个阿拉伯数字“1”后面跟着的8个“0”,郭广昌并没有体会到金钱的力量,“一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