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郭广昌才华的那些校友都惊讶不已,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没想到这小子这么有出息!”
1989年,复旦组织学生到新加坡参加辩论赛。郭广昌刚刚毕业,在学校团委当老师,负责组织学生进行赛前培训。一些队员在场上表现不佳,郭广昌一急,就自己冲到台上,抢过话筒和对方激辩起来。作为培训老师,按理他不该上场,可是他忍不住。
郭广昌做事有魄力,但是他绝不是莽撞之人,思维缜密,做事讲究战略,很有计划。去海南做“黄金万里行”的时候,郭广昌成功地拉到了一笔赞助,同时也说服了学校老师放行。临出行,当时复旦的一位党委副书记亲自到校门口送行。在20世纪80年代,还很少有企业赞助一说,但是郭广昌长期接触的商业故事给了他许多灵感。直到后来创办公司,从咨询业做起,也是这种激情和商业眼光的必然结合。
第二节财技高手:玩转资本魔方
有魄力的人做实业,有智慧的人做资本。
郭广昌从不认为自己是个智慧人,但在复旦大学哲学系接受的系统训练让他无限近地触到了智慧。
从创业时的广信咨询,到巧妙并购多家企业,再到后来复星集团的整合上市,资本运转一直是郭广昌如鱼得水的操作手法。
资本这个七彩斑斓的魔方,充满着五光十色的诱惑,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就会沉迷进去找不到旋转的方向。郭广昌不敢肯定自己已经把这个魔方拼接成完美状态,但至少他已经找到了追求完美的角度。
在资本市场上,素来都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但在郭广昌的资本征途中,却不乏虾米吃小鱼、小鱼吃大鱼的壮举。
虾米吃小鱼,小鱼吃大鱼
弱者恒若强,强者亦若弱。
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官渡、淝水、赤壁之战,都是以弱胜强的典范。如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来分析,事物矛盾是相对的,而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弱者并不永远处于弱势,而强者也不会一成不变地强盛下去,即使是在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内因也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第5节:财富哲人:初识郭广昌(5)
这个内因就是决策者。我们常说,一只狮子带领的羊群可以打败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领导者的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形势的走向。
郭广昌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复星集团倡导的也并非个人英雄主义,但谁都无法否认郭广昌的领导才能。领导不需要事事精通,也不必事必躬亲,但知人善任,在有限的空间里使团队凝聚起无限的力量却是领导的定海神针。
郭广昌就是这样一个人。哲学专业出身的郭广昌在产业扩张上一点都不温文尔雅,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他却已是资本市场的顶尖高手。如今,在证券市场众人皆知的“复星系”,涉足医药、商业、钢铁、房地产业,总资产达到198亿元,掌控着7家上市公司。
这些活生生的有形资本来源于郭广昌及其团队的无形哲学理念,资本扩张就是一场哲学博弈,新生的实体要成长,就必须尽可能多地吸取成熟实体的“功力”,当然,也面临着被吞食的危险。
郭广昌情商很高,让这个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同时还给大家适当分权,很好地协调了这个集体。另外,在战略思考上,每次当一件事达到一个水准,郭广昌觉得可以松口气的时候,他都能提出重新创业,一个个新的像大山一样的目标。
不满足于登天一步,只向往一步登天。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没有远大理想的人必定不会有大的成就。郭广昌被称为机会主义者,除了因为他和商业强人相去甚远的外形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总在不断地提出新的目标、追逐新的机会。有时,他的团队甚至会因为这个“主谋”的野心而感到不可理喻,这时,郭广昌就半开玩笑地跟他们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如果没有这种对于目标近乎于狂野的追求,也就不会有复星历史上几次电光火石般精彩的产业并购了。
在过去10年时间里,复星凭借Pre?IPO的经营模式,低成本投资参股了多家企业,并在资本市场上快速增值。复星在Pre?IPO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其中,除了集团层面的债务融资和股权资金支持企业扩张的增值作用外,低成本的收购价本身也为超额收益提供了保障。
2003年开始,郭广昌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了几场以小吃大、激情四射的收购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