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页)
有钱有兵,但一打就败
为了解决藩镇割据,防止帝国重演“安史之乱”的悲剧,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立国之初就削夺了将军们的兵权,由此,宋帝国变成了一个无壳动物。然而,当将军们都变成了家奴后,帝国也严重削弱了抵御外敌的能力。其实,陈寅恪甚至把中国称为“无兵之国”,中国军队的最大的作用不是用来防卫侵略,而多是用于*内乱。
宋朝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君主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帝国,经过唐帝国多年的科举培养,宋帝国的文官集团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势力集团,因此,宋帝国时期已经形成了皇帝—士大夫模式,国家大事与政策制定均需要皇帝与士大夫们一起研究,而皇帝一般无法*,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宋太祖曾经勒石立誓,并将石碑锁置殿中,后世之君需要跪读,上书“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这等于说给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之人一道免死金牌,由此也可以看出士大夫文官集团的强大能量。
文人至上也使得人们通常认为,宋帝国是一个软体动物,没有强大的军队,其实不是那么简单,宋帝国有一个优秀的军事制度,军队规模也在百万左右,而且宋帝国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经济帝国,因此军费也可以说充足,战争基础都很不错,但宋帝国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窝囊废,这是为什么?
其实,赵匡胤出身自军队,本身也称得上是一位卓越的军事统帅,宋帝国的军队也正是在赵匡胤手里被打造成一支精兵。安史之乱后,唐帝国走向了末路,藩镇势力日渐强大,重演军阀割据的老剧。唐藩镇制度和边疆扩张政策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藩镇军事将领和部队的紧密结合,各藩镇统帅都征召了大量的职业军人,这些职业士兵作战相当勇猛,而且将领也更愿意四处扩张,因此,藩镇制度演绎出优良的职业军队。这时的职业士兵们已经变得非常好战,他们甚至暴躁到了经常更换主帅的地步,在军队中有一批势力很大的“少壮派”。在唐末的军阀混战中,朱温成了一个幸运儿,他的军队也成为最具实力的一支部队,他也因此取代唐帝国,建立了后梁小帝国。
当时,后梁的军队中最精锐的是直属于中央的禁军,这也是朱温鉴于唐帝国因藩镇而灭亡所吸取的教训,他将各藩镇中最精干的士兵和部队调入中央,编组入禁军中,这样中央就有了一支作战实力最强的部队,而藩镇手中的部队则处于二三流水平,因此,藩镇也就不敢轻易挑战中央,同时期的其他各国也相继建立了这种禁军制度。如前所说,新制度会产生新问题,禁军制度的好处是压制了各藩镇,但禁军将领由此成了具有决定权的人物,并且逐渐演变到了罗马帝国那种程度,即皇帝的废立有雇佣兵首领们说了算。而赵匡胤也正是被胡作非为的禁军拥立为帝的,大宋帝国由此建立。
第五章 第五次崛起:边读宋史边叹息(2)
赵匡胤当然清楚禁军制度的利弊,所以在他登基之后,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禁军问题,否则,说不定哪一天,他又成了禁军的刀下鬼。他首先通过“杯酒释兵权”这个不出血的办法解除了一些大将的兵权,这样就在短时间内让禁军难以预谋什么新计划,新换上来的将领没有什么号召力,因而也就无所作为。赵匡胤撤换了一批将领,但却没有任命新的禁军统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都副指挥使的位置一直空着,实际上,这是赵匡胤有意将侍卫马军和侍卫步军分开。掌管禁军的是三衙,当时各藩镇的厢禁军也归属侍卫马军和侍卫步军,因此,三衙相当于国防部,掌管全军。但由于禁军的主要位置都空着,三衙也就变成了一个空架子。赵匡胤有他的如意算盘,他对军队来了一次大改革:一改以往部队的统帅模式,过去最有实权的三衙现在实际上成了武器装备和训练部,它的主要职责变成了抓平时的训练;而征召士兵、各级将领的晋升、军队的调动还有军令的发放则归由枢密院;等到军队出征打仗的时候,则由皇帝另外指派将领,并且,战争一结束,将领就必须立即交出兵权,把部队交还给三衙,而将领则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因此,赵匡胤实际上设计了一套军队分权管理制度,即将平时的军队训练权、调兵权和战时的统兵权分开,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军队发动政变的可能性。
除了防范军队发动政变外,赵匡胤还想办法消除民间暴动的隐患,他把这个和军队的改革联系到了一起,他倒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加大军队士兵的淘汰,把老弱残兵都淘汰回家,然后一方面从各藩镇选调精兵充实到禁军中,一方面把社会上的流民也编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