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页)
白痴。”路易斯就这么评价。他们说处理这些信件要花六个星期。路易斯认为,在联邦快递时代,如此拖沓是不可容忍的。
◇欢◇迎◇访◇问◇BOOK。◇
第29节:成功(2)
他们给电子边疆基金会的成员免费寄送了第一期杂志,在信件附言中,路易斯承诺,他们会在旧金山处理所有的杂志订单。开始的确是这么做的。艾米和新来的低薪朋友,会打开每一封信,浏览所有的明信片。不过,他们很快就忙疯了。
卡片和信封不断增多,这本初出茅庐的杂志如此受欢迎,真是令人惊讶。杂志的成功可能性也因此大增,工作人员也更有理由向行业的常规做法屈服,但路易斯仍在顽抗。于是,工作人员的抱怨全都集中到简身上。
春季的某一天,在一个街区外的打折商店里,艾米推着手推车穿过走道。那是在Potrero大道,附近有一队领救济的人在圣马丁厨房前排队。手推车里有一大堆打印纸,还有各种办公用具,只是没有笔。因为艾米接到严格指示,不要买笔。
“笔就要消失了,”路易斯说。“给你10支笔,你就会丢掉10支。”
这么做不仅是为了省钱。《连线》有很多计算机,其价值可以抵得上一万支笔。笔——或者笔的缺席——有一种含义,那就是:保持你的独立性;不要偷懒;不要丢失你的个性;不要和其他人混在一起。
“就是说‘你他妈的自己买笔’吧,”多年以后艾米说道,脸上的笑容依然带着恼怒。
艾米来到柜台前结账,手推车里满满当当,当然没有笔。她把她的账号给了售货员,但对方说对不起,她不能带走任何办公用品,因为账户记录表明她未付款。她把经理叫来,让他给简打电话。电话通了,经理对着话筒说了几句,然后颇为客气地结清了账。艾米挺佩服简的能力,她在压力中依然保持镇静。多亏简,才有了纸。多亏了路易斯,才没有笔。楼梯上的麻袋越堆越高了,而公司仍然维持着某种均衡,但紧张气氛也在滋长。简和路易斯共用惟一的办公室,这办公室的用处挺大,因为房门可以用来泄愤。
创刊一个月后,支票、信用卡定单和装信的麻袋都在膨胀。路易斯在他写的最后一份商业计划书中预测,第一年将有3000订户。实际上2月份就完成了这个目标,提前了10个月。调查表明,他们的读者大部分都很年轻,而且自夸有很好的收入,很高的文化水平:平均收入为年薪8。5万美元,四分之三的被调查者在41岁以下。报摊销售传来消息,还没到12月发行量就到了10万,而这时还没开展大批量邮寄。
但另一方面,简还是要巧言令色地说服供货商延长欠款期。这家公司怎会如此拮据呢?
比尔·杰西和他的合伙人鲍勃·斯梅里克在亲朋好友那里碰了钉子,他们把筹资目标降到80万美元。最初定的截止日期是1992年12月31日。这个时刻前24小时,他们把时间延长了一个月。现在第二个截止日期也过了。此外,只有第二期杂志上市后,报摊那边才会陆陆续续回款。花钱如流水,邮寄费、宣传推广费、差旅费……甚至员工那稀薄的工资都有所减少。而印刷费还没埋单。另一事实也一直让人沮丧:读者来信如此密集,里面掉出来的意外收入却寥寥无几。
信件之多与现金之少,凸现了外在成功和内在惶恐的强烈对比。但反差还体现在其他方面。祝贺如潮水般涌来,批评之声同样如此。对一个身处边远加州的无名月刊来说,某些批评差不多和祝贺一样有价值。《新闻周刊》欢迎这本新杂志的文章标题是:“飞船直奔天堂:一本技术类《滚石》”。这个概括真是一语中的,即便该文的作者约翰·施瓦茨(John Schwartz)都对该杂志妄自尊大的口吻感到恶心,他援引一位匿名行业分析师的话说,“很难看到有人可以一直呼吸自己吐出的废气,也不想想什么时候会窒息而死。”
要求采访的机构包括CNN、ABC的“早安美国”节目,还有CBS的Connie Chung。路易斯和简的朋友把这看作巨大成功,希望两人慷慨回馈。接触过杂志的人,大大小小帮了点忙的,都等待着他们的致谢和回报。
但杂志的头头们已筋疲力尽,他们犯下的小错误于是转化成非理性攻击。他们在纽约举行了一次发刊聚会,邀请名单中漏了彼得·鲁顿。鲁顿用传真发来一份信件表示愤慨。兰迪·斯迪克罗德几个月前曾提供帮助,在第一期杂志上市时,他的“执行出版人”头衔被小心翼翼地拿掉了。让他气愤的是,他的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