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部分(第1/4 页)
抽血、细胞观察、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和比对……接下来就是等待结果。
试验室的设备虽然都是最先进的,数据运算也有‘天河三号’的全力支撑,但速度还是不能让王灿满意。特别是基因比对分析,动辙就要几天时间,他哪能耗得起?可又没有别的办法可选,只得干瞪眼瞧着。
屏幕上滚动的数据像一只只忙碌的蜜蜂,看似杂乱无章,其实暗含规律可循。经过约15分钟的专注观察,王灿发现比对分析之所以效率低下,整个过程快则两三天,慢则十天半个月,是因为算法太过粗笨原始。每一个碱基对被抽取出来,都需要从头到尾的进行比较,所消耗的资源和时间自然也就居高不下。
这就好比蜂王为了从本蜂群查出谁是奸细,把所有的蜜蜂召集起来一只只的辨认。认完第一只,放回巢里;认完第二只,又把第一只从巢里叫出来和第一只比;认守第三只,又把剿里的第一和第二只再叫出来比较……假如蜂群有10000只蜜蜂,认完最后一只时,又会把前面的已经认过的9999只叫出来重新认一遍。
在这个辨认过程里,99%的时间和资源都是白白浪费掉的,效率又岂会高得起来?
这个时间,王灿最需要的就是时间,岂容得这般浪费?当即就忍不住破口骂道:“他妈的,这个系统他妈谁开发的,太扯蛋了吧?”中止了比对进程,启动控制程序,开始对hgpc下属信息研究院开发的基因比对系统进行修改。
别的他都能容忍,就是比对算法太傻b,必须得修改。当他暴力破开系统外壳,看到核心运算公式时,下巴都差点掉下来了——hgpc最重要的工作系统,竟然采用的是高中生都难不住的数学算法,太简陋、太原始、太粗糙、太让人难以置信了吧!
打个比喻,就像紫禁城里太和殿的顶梁柱随便找了一根个头相当的泡桐树充任的,看上去倒是老大老粗,可内里却是空的,哪堪大任?
难怪一个碱基对比较分析要耗时十天半个月,难怪完整的基因序列分析要两三个月,难怪基因工程各方面的研究进展如此缓慢……原来问题出在这里。
这一刻,王灿有种想砸了电脑的冲动。
真不知道这个系统到底是谁招标、谁审核,又是谁评估的,烂成这样都能被采用,这背后到底藏了多少文章?
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不过这会子他也没心思去追究,毕竟时间实在是太紧迫了,浪费一分一秒都相当于自杀。
半小时后,经过他全面修改的核心系统重新开始了工作。
再看屏幕上滚动的数据,顿时觉得舒心多了。据他的估计,最多两个小时,结果就会出来。这跟以前的效率相比,至少节省了90%的时间!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他也不是就这么盯着屏幕发呆,而是做了几个细胞培养小试验。接着又潜入hpgc主服务器,将最新科研成果窃取了出来,大略地看了一遍,对他们的研发动向有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概念。然后又到神武科技的服务器上逛了一圈,依旧没有任何新的发现,至少没有关于蓬城工业园区爆炸案的调查进展。
这会儿已经凌晨四点过了,按说人体在这时该最为疲劳,可他跟打了鸡血似的,浑身都是劲,哪有半点睡意?
在收了几封李华珞发来的邮件后,比对分析的结果出来了。
在时间就是生命的当口,效率越是高,自我救赎的机会就越大。
比对结果是只看差异,不看相同的,毕竟决定变异的不是相同,而是差异。可就是差异那部分数据,整理出来后也有十几兆大小,打印成纸,怕是能堆满一间屋子。若是别的谁要搞定这些数据,没个一年半载的功夫是不可能的,就算是有5…10人的团队协助,怕是至少也要两三个月。
可王灿不是别的谁,他最缺的就是时间,他虽然不有团队,但他有完全开发的大脑,效率高得常人无法想像。别人要几年、甚至是十几年才能学会的东西,他十天半个月就搞定;别人要一年半载才能吃透的数据,他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看完了。
【185 艰难的自救之路(下)】
看完了不代表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法门,甚至看完了也未必能从数十百万条的差异中发现问题。有些差异本来就是正常的,有些差异又不是关键之所在。要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惯常用的方法就是逐条地分析——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研究——可王灿没那么多时间,玩不起这种奢侈的研究,但他却有最伟大基因工程科学家都无法比拟的优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