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页)
也不少,花了大半个时辰才将五十个瓷罐给装完。随后,整整齐齐地将它们码在小厨房里的方木桌上。
这样一看,就觉得是值那百两银子一罐的事物。此时,三丫不得不再次佩服小姐的明智,事先定制了这么些瓷罐儿。
而剩余的五十斤晶糖和五十斤糖,徐青绫自然也不会任其敞着大口装在木盆里。封国的皇都沁水城虽谈不上是江南水乡,但怎么说也是依傍着湘江,空气较为湿润。何况徐家别院建在皇都之外,紧挨着虞山,离湘江也不远,空气也较为京里更湿润许多。
若是敞着口估计没几日,这一木盆晶糖就变成糖浆了。徐青绫自然是想到了这点,故而,在开工之前,特意嘱咐了她们二人,记得将剩余的晶糖和糖仔细密封好。
遂,三丫将晶糖和糖分别放在了两个大罐子中,王罗秋则先在罐口铺了层纱布,再用糊窗户的韧皮纸盖上。这是让王大爷去取瓷罐儿时,顺便从沁水城中捎带回来的。随后,用粗麻绳扎扎实实地缠绕几圈,再盖上瓷盖才算作罢。另一只罐子也是用同样的办法处置的,密封得严严实实。
徐青绫步入小厨房时,见到的就是三丫毫无形象地瘫坐在小杌子上,而王罗秋则是端端正正地坐着,一看就不像是一般的农家女子。两人累得均是没有瞧见徐青绫进来……
她轻咳一声,王罗秋先三丫一步看到了徐青绫,忙推了一把坐在一旁的三丫,三丫这才看到,自家小姐正站在离自己五步远处,而方才她却任是没看到。遂,不好意思的笑笑,与王罗秋一起给徐青绫行了礼。
三丫也没等徐青绫说话,禁自说了开来,“小姐,您看,奴婢和罗秋姐姐已经将第一批晶糖都分装进罐子里了。”右手食指往靠里的方木桌上一指,“这是要送到佟掌柜那的五十斤晶糖,按每个瓷罐儿一斤,都已分装进五十个瓷罐中。”
随后,三丫上前一步,指了指搁在方木桌子底下的两个大罐子,一个上面贴着晶糖,另一个则是写的糖,字体颇为纤细秀气。徐青绫知道三丫识字并不多,而糖字在这个世界的字体中是有些复杂的,想必这是王罗秋写的。她没想到王大爷家的闺女竟是个识字的,看来也有些功底。
“一个装着晶糖,是您说要留用的,另一个则是要和那五十个瓷罐一起运往佟掌柜杂货铺里的糖。”三丫依依指给徐青绫看,复又道:“不过,上面贴着的字是罗秋姐姐写的。”颇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依旧抓着她那一撮头发。
徐青绫眉眼带着笑意,赞赏道:“这两日,真是辛苦你们了。”此次的榨糖,徐青绫并没有出半分力气,只是将该注意的点和保存时需要做什么,略微提点了两人,她没想到她们会做得如此出色。“做得很好,罗秋的字写得也很不错。”徐青绫将眼神转向王罗秋,“王大爷是专门请先生教你识字吗?”她一开始就觉得王大爷是读过书的,但是不能完全确定,故而,问了这个问题。
王罗秋先是向徐青绫福了福身子,才轻声细语地答道:“父亲并没有请先生教奴婢识字,奴婢是打小由父亲亲手教着识字的。而大哥和弟弟都是在村里的学堂上的学。”
果真如她所料,王大爷是读过书的!
“哦,赵家村还有学堂?”徐青绫有些好奇,赵家村并不大,竟然也有一个学堂。村里人一般都是只要能种好庄稼即可,而学识在村中并不待见,只要学些养家糊口的本事即可。
“也不算是个正经的学堂,只是由先生的房子临时改置而成。先生是赵监生,因着考了五次春闱都中不了举人,才返乡教书。而村里有些见识的,都会将自己的儿子送到赵监生家去,识识字,学学文章,学学怎么算账等等。故而,父亲就将大哥和二弟都送了过去,只不过,大哥不爱学,才跟着赵五叔学着种地去了,倒是二弟还能在学堂坐得住,习些文章。”王罗秋缓缓道来。
这赵监生,也就是个秀才,倒是与一般秀才不同,读书人向来就看不起商人,更不会学商人如何记账。这赵监生自己学了倒也罢,竟然还教学生学习这些,徐青绫暗自腹诽道,看来也是为生活所迫而为之,不过,她倒认为学些算账的本事,倒也能用来作为养家糊口的一个好法子。
村里人一般是不选科举这一途的,学些字无非是到沁水城找一个不错的差事,而学会如何算账,倒是可以在铺子里当个账房先生,也可以在大户人家供职,这可比光是种田要好得多,至少一家人不用看着天来吃饭。
这两日,徐青绫看了许多那日买来的书籍,从中了解到了不少封国的一些历史、地理、风俗等常识。对目前的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