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页)
乔福看李小山最年轻,又一副老实模样,见他得了把弓箭便在一旁窃喜,觉得有趣,又见众人情绪都很低落,便对李小山道:“小伙子,射一箭让我们瞧瞧!”
云津一听乔福想看小山射箭,也撺掇李小山表演。李小山虽然不好意思,但他人最实在,见众人都要他射箭,便答应了。众人都很高兴,气氛也活跃起来。
云津在二十仗外一棵树上刮下巴掌大一块树皮,露出一块白色树干算是靶心。海边海风很大,树枝摇摆不停。众人见海风不小,云津又把箭靶立那么远,太为难李小山,都纷纷数落起他来。连周全寿也觉得不太妥。云津却笑而不语,只是示意李小山射箭。
李小山站定,试着拉了几下弓,又捋了捋弓弦,从箭袋里抽了支箭搭在弓上,拉开弓瞄了一会儿,嗖的一声把箭射了出去。只见那箭从靶心右侧两尺处掠过,却连树皮都没擦到。众人唏嘘不已,觉得在这样风势下二十仗实在太远。乔福建议李小山往前走几步,但李小山却没动,也没有失落神情,只是静静地抽出了第二支箭。
云津知道,李小山第一支箭是用来感受弓和箭,还有目标的真实距离,同时还用来观测风速。李小山教过云津,每一支弓在方向、力道上都不尽相同,弓手只有了解手中的弓,人与弓合为一体,才能做到百发百中。明军最重火器,对弓箭要求并不很高,而且军中羽箭用量较大,所以做工也都不是十分精良,李小山在军营里练习用的都是粗制的羽箭,很难飞得直,饶是如此,李小山几乎仍是箭无虚发。而今日用的箭是鞑子的箭,每支都做得又直又长,在李小山手里,更是如虎添翼,云津相信,这点儿风决不会难倒李小山。
李小山第二支箭射出,咚的一声,钉在了白色树干上,正中靶心。众人齐声喝采。接着第三支箭射出,又中靶心,正贴着第二支箭。然后是第四支,第五支。。。。。。十支箭射完,那树上露出树干的地方便钉着九支箭,上下左右各两支,中间一支,形成一个十字。
“好箭法!”周全寿忍不住赞道。其他人也早已目瞪口呆,惊叹不已。
众人围着李小山不住的称赞,议论不止,把李小山说的脸通红。云津却不觉得吃惊,只是笑着收回了羽箭。
接下来众人有话有笑,很快便过了两个时辰。眼看午时都过了,却仍不见船有动静。正当众人犹豫要不要继续等,方力祥和一个士兵骑马正拼命往这边跑来。云津一见还以为他们是找到了船只,前来报信,但看二人慌张神色,倒更像是遇到了麻烦事。
方力祥飞马跑到周全寿跟前,慌道:“前面有鞑子!”
众人一听,也慌了起来。周全寿忙问道:“在哪里?”
另一个士兵赶到,拉住了马,云津知道他叫黄庆生。只听他说道:“就在前面不远,离这儿不到十里路。”
周全寿道:“吴勇利呢?他怎么没回来?”
方力祥道:“我们被鞑子发现,吴大哥为了引开鞑子,往北去了。”
周全寿问道:“他们有多少人?”
黄庆生道:“少说也有五十个。”
方力祥也点头,又道:“对了,那些鞑子像是在烧船。”
“烧船?”云津道:“难道他们知道我们在找船?”云津心中隐隐不安。
周全寿又问道:“鞑子往这边来了吗?”
黄庆生摇了摇头道:“还不清楚。王二贵还在后面盯着,要是有动静他会来报信。倒是这群鞑子,好像有点儿不一样!”
“有什么不一样?”云津问。
黄庆生道:“我也说不上来,以前见的鞑子吧,总是聚到一起,见到有人就直接冲杀过来。可今天这群鞑子却是人马分散,而且他们发现了我们后,并没有直接冲我们杀过来,而是派了几个人绕路堵我们后路。我们怕他们跟上来发现这里,也不敢跑,老吴就冲了上去,引着几个鞑子往东北去了。我们这才悄悄地回来。”
周全寿转头问方力祥道:“你说他们在烧船,前面有船吗?”
方力祥道:“也不是大船,就看见几个鞑子拖条小渔船,然后放火烧了。”
云津道:“他们肯定知道我们要走海路,所以才把海边的船全烧了,不让我们下水。”
周全寿点头道:“嗯!这些鞑子定是从河口一路搜过来,沿途的船只怕都烧了。”周全寿望向海上,又道:“也许就剩这么一条!”
黄庆生道:“这条船咱们又上不去,鞑子可是说话过来,不如先退吧!”
方力祥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