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次大战后崛起的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抑或是近在眼前的有“跨国公司的乐园”之称的新加坡,国际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韩国,一个个都是在对外经济开放中逐渐繁荣起来的。后者总是利用前者已经取得的成就作为跳板,迎头追赶。所以,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彼此隔绝到相互依赖都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一)民族振兴之路(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兴起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使一批新兴技术领域迅速崛起,电子计算机、航天飞机、通讯卫星等不仅推动着传统产业的变革,并且使得社会生产力的规模、速度、劳动生产率等都发展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从而大大改变了人类生产结构的面貌。为了与这种物质技术方面的迅速发展相适应,在生产力的结合方面,国家之间实行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已成为一大趋势,世界经济各种形式的相互依赖关系加深了。可以说,世界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资本的日益国际化,生产国际化的进一步扩大,以及随着国际经济协调发展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欧洲统一大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圈等构成了当代整个国际相互依赖关系的基础。在这种基础上,世界的政治、文化、体育的相互关系趋于密切,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各国政府在着眼于国内的同时,愈来愈重视利用国际发展的机遇,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世界经济的拓展,客观上要求各国更广泛地进行经济交往和合作,这就导致了各国政策在总体上更趋于开放。尽管人类的共同利益与个别国家的局部利益不时发生矛盾,尽管各国由于各自的不同经济利益而经常发生冲突和斗争,国际经济合作因此遇到障碍或遭受破坏,但总的说来,世界各国政府为了本国的根本经济利益,或迟或早都会不得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日益采取更开放的政策。我们已经看到,目前的世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经济交往的障碍已大为减少,社会主义国家正日益积极地同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贸易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正转向发展“多边化”的对外经济关系,当今的世界已很难找到一个完全闭关锁国的国家,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空前开放的时代。正如*同志所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4页。
3�中国走向世界
中国需要富强,强国必须开放。当历史的巨轮驶入20世纪下半叶的时候,我们开始真正意识到:通过对外开放,加速本国、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
我国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高瞻远瞩,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历史性的问题,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7页。的科学论断,并以巨人的胆魄,毫不犹豫地推开了共和国尘封已久的国门。从此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向出现重大的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对历史的痛苦反思和对现实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摆脱了僵化观念对思想的束缚,我国跨出了具有革命性、历史性的重要一步。那就是从关起门来搞建设到积极实行对外开放,并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措施,并敢于以全方位开放的形象大踏步迈进世界舞台。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外开放与国内的改革改革和开放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一方面,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向下放权,解除禁锢,也就是对内开放。而目前(指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改革,主要是从集中、单一向多元方向发展,即对内搞活,所以,目前我国的改革主要就是对内开放。另一方面,对外开放本身也是改革。但对内开放比对外开放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并且困难得多。对内开放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对外开放是对内开放的延伸和扩展,并反过来推动对内开放,有的地方这种推动作用相当突出。据此,本书的一些地方把国内的改革看成是开放的范畴。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两翼齐飞,使长期压抑着的生产力释放出来,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出口贸易取得了大幅度的增长,吸收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先进技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