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页)
样的环境里,四周几棵胡杨树,叶子稀稀落落,越发的衬得寒舍简陋,四面秋风。
邓二媳妇为我解惑道,“我家老爷子一生不爱阿谀奉承,每每有大宗生意都错过了。不过倒落得清静自在,日子虽然清贫,一家人和和美美的,自得其乐。”
我闻言便也了然,毕竟社会基础不同。这年头女人大多会针线,穷人三餐尚且不饱,没有多余的经济能力年年月月有新衣穿。因此成衣消费的主流是富人达官,属于统治阶级。本身市场小,从业人员又多,大家都不懂得开拓市场从富人手里捞钱,难免形成了市场不景气。
我道,“此次前来,是听说长安城内邓师傅的做工手艺为人称道。特来拜访一番。我在东曜市开了一间铺子,名叫烈天坊,欲以月五千钱诚聘邓老为我铺内的大师傅,不知老人家可愿意否?”
满院子的女人,有的浆洗衣服,有的捍面团,有的晒野菜,闻言全都停下了活,叽叽喳喳地围拢过来。
邓二媳妇又惊又喜,连忙去唤邓大媳妇。
邓大媳妇道:“小姐此言可当得真?合我一家之力,月入也不过四千有余,勉强糊口而已。您出如此高的工钱,就是不知有什么要求吗?”
“烈天坊不养无用之人,既然我相中邓师傅,自然是有所考量。对于忠诚能干的人,烈天一律会给予最好的待遇。”
“果然如此,您就是我们的大恩人哪!”
众村妇叽叽喳喳,围上前来,又眼红又羡慕,纷纷自我推荐。
“小姐还要人吗?扫地洗衣服什么粗活我都能干,您看看合适吗?”
“我的绣工好,十里八街谁不知道。”
“我家里人口少,可以出门干活也不必带娃娃,挑绣工当然我最好了!”
妇女们笑笑闹闹。我进门前留意了一下她们的衣物配饰,虽然穿着朴素,但绣工极为不错,针脚细腻。小孩的玩具,虎头鞋也做得很好,都是些女工好手,于是笑道。
。 想看书来
第五章 古代谋生(3)
“烈天坊便建在离此地不远处,你们若是愿意,可与邓老师傅一道前来。我当视情况给予你们优厚的工钱。伙食统一供应,决不会亏待了大家。”
此言一出,众妇女哗然。邓家媳妇更是满心欢喜不已!
在当时,即便卖身为奴也只能糠菜温饱,像这样包食宿还能得到工钱,普天下哪里去找?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错过了绝无第二次的好事!一个个恨不得自己长出七手八脚,排开众人,七嘴八舌的又开始推荐自己家的男人,兄弟。
妇女们有的肥硕有的细瘦,但个个气势惊人,斗志甚强。把我挤在中间硬是成了一张纸薄。我头顶生烟,喘不过气来。忙道:“放心放心,人人都有机会。明日你们可携带自己的绣品,来半里亭烈天坊报到,到时再给安排合适的工作。”又补充道,“你们也可带家里人一起前来,统一安排工作和食宿,免得你们和家人分开。” 妇人更加惊喜,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耳朵重听了。普天下哪有这样好的东家?
其实我这么做不过是为了便于控制员工,否则心思全不在这,为了家中琐事三天打渔两头晒网,不光影响工作效率,还容易引起商业机密外泄,因此将他们一家人捆在一起,也好便于管理控制。
众人哪知我花花肠子,一个个只是感激不已。
在这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时代也是有好处的。只要能保证衣食无忧,不愁没有大把人前来追随。我突然又觉得自己多心了,在阴谋阳谋满天乱蹿的现代社会一下子进入原始纯朴状态,还真有些不大习惯。
有个小媳妇趁机挤进来问道,“奴家有个兄弟是木匠,手艺灵巧,不知道东家您是否需要?”她这话说得很机灵,将称呼都改了。
我闻言特别看了她一眼,欣然道,“当然,但凡有一技之长,都可前来选试,木匠、铁匠、鞋匠,绣工,织娘,只要有一技之长,三五百人不少,七八百人不多,今后还是要扩大的。另外还要一些洒扫煮饭的丫环婆子,跑堂小厮。”
众人一听招聘范围很广,乐了。丢下衣服啊菜什么的,满村里宣传,估计不多久这十八里村镇就都人尽皆知了。
邓二媳妇、邓大媳妇一直要留我吃饭,我见天色不早,便辞了她们雇车从三原里去南陌市。
小车东颠西颠,慢慢驰回至南陌郊外,残阳已经西斜。
西边落日,树上乌鸦,余晖映出满天云霞,金红一色,如瑶光万丈,铺泻千里。
经打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