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页)
者九……人民禽兽不能相通。……乃有大瀛海环其(大九州)外,天地之际也”。
虽然邹衍从未走出过中国,也没有读过有关国外地理的书籍,但他的“大九州说”却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这个世界基本吻合。
在邹衍生活的战国时期,“中国”仅指战国七雄及周王室分封的另外一些小诸侯国,面积大约相当于现在中国的一半,也就是四百八十万平方公里。现在的中国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十四分之一,而陆地又占地球表面的大约三分之一,如此推算下来,邹衍那时的中国面积正好是地球总面积的八十几分之一。
“大九州说”之中的“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的说法和七大洲的划分也是非常相近的。试想,如果我们把中国之外的亚洲分为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和亚洲其他地区,那么,整个世界不是恰好可以分为相当于“大九州”的九个部分吗?在这样划分的前提下,“大九州”应该包括中国、俄罗斯亚洲部分、亚洲其他地区、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由于当时历史所限,邹衍没有努力去探索了解“中国”之外的世界,但凭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他依然无愧于“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这一称号!
第16章 我们对廉颇和蔺相如的误读
蔺相如“完璧归赵”,廉颇“负荆请罪”,之后,二人“将相和”,共保赵国,抵抗强秦的故事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但这些精彩故事中其实有着不少误读。
在我们的印象中,蔺相如是一个中年的文臣,廉颇则是一个老年的将军,实则不然。
让我们先看一看历史资料中对廉颇和蔺相如的简介。
廉颇(公元前327年?…前243年?),嬴姓,廉氏,名颇。晋阳人(今山西太原),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蔺相如(公元前329年…前259年),战国时赵国大臣,今山西柳林孟门人,一说山西古县蔺子坪人。官至上卿,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廉蔺两人之中的长者乃是蔺相如,而非廉颇——蔺相如生于公元前329年,廉颇大约生于公元前327年(武将的出生年代往往不确定,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有趣现象),也就是说,大家心目中的老将廉颇竟然比蔺相如年轻两岁。
我们之所以有廉颇比蔺相如年长的印象,大概是因为在蔺相如一鸣惊人之前,廉颇已经以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了,而后世的戏曲绘画等文艺作品为了凸显廉颇不怕丢面子勇于改过的美德,又特意夸大了廉颇的年龄。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种误读和《史记》作者司马迁有关,那可真是冤枉了这位历史大师了,他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并无一字体现出廉颇比蔺相如年老。另外,司马大师也并没有写到“将相和”三字,而只是说“(廉颇蔺相如)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虽然司马迁没有用“将相和”来描述廉颇蔺相如之间的友谊,二人之中却真有一个人做过相国,但这个人不是蔺相如,而是廉颇。
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蔺相如因完璧归赵被赵王拜为上大夫。渑池会上,蔺相如力挫强秦,为赵国保住了尊严,赵惠文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上卿是政府内的高级官员,大体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但毕竟不是相国。
蔺相如活动于赵国政治舞台时,赵国的相国主要是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
平原君成为赵相在蔺相如官拜上大夫之前,而他在相国职位上去世则是在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即蔺相如去世八年之后。虽然为了笼络“外国”人才,平原君赵胜曾经三次短暂去职,但代替他的分别是乐毅、魏冉和田单,并不是蔺相如。
有趣的是,看似大老粗的廉颇倒是当过相的。《史记·赵世家》载,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以尉文封相国廉颇为信平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也说“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假,意为代理的,暂时的,也就是说,廉颇做的是代理之相,那时平原君刚刚去世,由廉颇暂理国政。
所以,我们所熟知的“将相和”的故事实际上称为“文武和”更为准确。
第17章 一鸣惊人之后的毛遂
“毛遂自荐”这个成语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都会用,但了解其背后故事的人就少得多了,如果要问“一鸣惊人之后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