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所以中国至今还没有百年历史的世界级大企业,不光是没有历史,更重要的是很多企业从一开始就不曾花心血建筑根基。 我这次所接触的受访者,以及我身边的海内外华人,都承认当今的中国商界“急功近利”、“不讲诚信”。没错,“浮躁”,10年前如此,10年后还是如此。虽然大家都认为这种“浮躁”是过渡阶段的产物,情况总会逐渐改善,但是,到底有多少人是在等待改善?又有多少人真正从“我”做起,从此刻做起呢?还有多少批评者自己本身正是“急功近利”的执行者呢?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你不可能让一个制造问题的人用同样的思维方式解决同一个问题。换句话说:“要想改变、提升、进步、创新,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思维方式中的理念。”我在自序中曾言及自己徘徊于中西方之间的“边缘困惑”…因为哪边都无法完全归属,冲击中看清自己,又很快迷失自己。我想许多企业家回到学校学习,与其说是赶时髦,不如说他们自身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换位的、错位的、###的理念冲击,一棒接一棒,一锤又一锤,被砸得自信心支离破碎,渺小感与日俱增,所以很想来重新认识自己。
从10位最伟大的CEO说(2)
前文提及的10位杰出的CEO是西方学者的看法。如果我们国人也来评选一下当今中国十大杰出CEO,面对这么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尚有70%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大国,我们的选择标准又是什么?是财富与权力的分量?是在社会上谁的“秀”做得最漂亮?还是看谁在为广大民众、为整个社会真心实意地做着贡献?我非常喜欢01级孙秀君律师的一句感叹:“人都是从黑暗中出来的,所以把握金钱光能的时候,为光明做些事情吧!”  
超越EMBA
记得有个美国教授这样说:“如果你自身的素质很好,MBA让你如虎添翼,让你变得更好;但是,如果你本身就不成器,MBA很难为你做什么。”读过EMBA的人,偶尔需要回味自省,未读过或者没有机会读EMBA的人,也希望窥视一下其中的奥秘。在此,笔者竭力深入企业家的内心,不仅希望把你带入EMBA的课堂里,也想让你了解这群中国企业家的内心深处对EMBA的期许和了解。成功的人是镜子,失败的人同样也是镜子,通过现在你手中的这本书借鉴一下别人的教训,不仅让你避免重复错误,而且还会为你开启很多窗户。事业也好,生活也好,生命的旅途中,先去体味一下孤独、困惑、迷茫、挑战、失利、进取,然后你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孤单,还有百人、千人、万人与你有着相同的感受,说不定还比你想得更多,或者攀得更高但败得更惨。 记住,走在时代前列的人,都是那些已经知道很多却一直继续询问、聆听、钻研、充实的人。这批人让我心中无法遗忘,让我反思,让我不解。在当今中国经济变迁的大浪淘沙中那些没被淘去的人们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群体。 刚提出走进EMBA的概念时,许多人问我:“超越的含义是什么?”一年多来的思索使得这个词的含义变得更丰富了,整个第三章,我都在竭力还原这些EMBA群体来之前、去之后的原始本色。同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解答问题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够提出一个问题,特别是提出一个需要相当时间和精力去思索、观察、回顾、整合的问题,更有意义。光是讨论“超越”这两个字,几乎就用了我一年的时间。“走进EMBA,就是在实践中忘记EMBA。”这是徐滔对我说的。他认为,对EMBA的本色内涵多少有些不同的理解,“很多人都喜欢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开始都是按部就班地学习某一门派的武功(类似我们现在各个不同的商学院),都有自己的师傅教授武艺(如同该商学院的教授),还有自己同门师兄弟(应该是我们现在的EMBA同学吧),大家在一起练习、互相过招,甚至还要到江湖上游历,以提高自己的功夫。但是,真正的高手,往往都要经过痛苦的心理和感悟历程,将自己的所学融会贯通,然后到达最高境界…‘无招胜有招’。”古人的智慧对我们还是有很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可以说,EMBA的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大家在学习的时候,接受教授的传授和讲解,当然也融会了自己在工作中的体悟和总结,与同学相互切磋,但是这些都还不够。EMBA的学成,最重要的是要忘记EMBA,就是要将自己在学EMBA之前,学EMBA期间,甚至包括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知识、思维、观念的体系融会贯通,并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且可以别出机杼,不拘泥于固有的“成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