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第3/4 页)
不了她。”
子墨听云龙当着人夸自己有见识,还说离不了自己,又是害臊,又是感激云龙。李三思将二人让到屋里,赵大嫂自去忙她的活计去了。
云龙开门见山问道:“这次贵教如此大费周章招募像我们这样的人,看来是要进行一次大战?”
李三思点点头,扳着指头算了起来:“听我们堂主传下来的命令,这次从各地专门赶去山东的教内兄弟,包括二位这样的仁人义士,共有五六百人。再加上山东本地的兄弟,总共大概有三四千人的队伍。”
云龙咋舌道:“听说倭国不过是海外的一座孤岛,我们这么多人,还不能将他们荡平了?”
李三思知道一般人听了这个数字大多是如此的反应:“别看他们地方小,闹得可凶了。我朝开朝的时候,他们还曾经向天朝进贡来着。这些年下来,不但不进贡,连贸易也断了。听老人们讲,早年间山东地界还能见到不少倭人往来贸易,如今却只能见到海盗了。朝廷只知道禁市,却不知道越是禁市,倭人没了其他的收入来源,只得当海盗了。”
子墨插嘴道:“贸易牵扯的利益太多,开市还是禁市,想必主要是朝廷中的利益问题。他们并不会真正为老百姓着想。”
云龙还在盘算着抗倭队伍的人数:“只一个白莲教,就能拉三四千人的队伍。再加上昨天说的那些蓬莱、泰山诸派,那么多人,都没有必胜的信心?”
李三思摇摇头:“必胜这话还真不敢说。我们虽然人多,但大多数都是普通百姓,拿锄头还行,舞刀弄剑的可不在行。”
子墨问道:“那些海盗武功很高吗?”
李三思脸上闪过一丝恐惧的神色:“那些海盗中有一群叫做‘浪人’的,不但武功高强,而且心地毒辣。我曾听乡里人说过,他们有时抓住婴儿,便拿开水去浇,一边浇还在旁边围观取乐,真是没有人性。”
云龙和子墨听到这里,都禁不住打了个寒颤。
“这还不算。这些浪人们每次上岸,都好像风卷残云一般,突然而来,突然而去,往往几个时辰就结束了战斗。除了值钱的财物,其他累赘一概不带走。”
云龙不知道李三思这话的意思:“强盗当然是只要值钱的财物了。”
李三思虽然早就知道倭寇这些特点,却每次说出来都有些胆寒:“我说的这个‘累赘’,指的是他们同伴的尸体。这些人从来不把死去同伴的尸带回去,甚至有时候连受伤较重的,也都在临走之前一刀砍死,免得留给我们,走漏了他们的行动计划。”
云龙和子墨又是对视一眼,说不出话来。
李三思接着道:“他们还有一项厉害处,便是所持的倭刀,特别锋利,几乎把把削铁如泥。我们一般的兵刃,都不敢跟他们的倭刀相碰。”
云龙在心里盘算了半天,苦笑道:“李大哥,您这简直就是长敌人威风,灭自己锐气嘛。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什么克敌制胜的办法。”
子墨也一筹莫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咱们多了解些情况,总能对战斗有所帮助。倭寇的情况跟蒙古骑兵相似,咱们可以从历史上对蒙古的战斗中总结一些经验。”
李三思见两个人愁眉不展,反倒笑了:“白兄弟说的也对,我也不在这儿一味的吓唬你俩了。倭寇虽然厉害,但我们也有治他的办法。”
云龙眼睛瞪得老大,好奇道:“是什么办法?”
李三思哈哈一笑道:“这我倒要卖个关子,等到了山东,你便知道了。”
三人商议决定,立刻启程结伴去往山东。云龙虽然多年来常常到处走动,但总是一个人,对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也了解不了那么多。子墨除了伍家庄和苏家,也没去过旁的地方,她虽然也颇有些见识,但都是纸上谈兵,跟实际情况多有出入。二人有李三思在路上陪伴,不但熟悉路途,而且还时常给他们讲些当地的风土人情,让他们大开眼界。虽然长路漫漫,三人谈天说地,丝毫不觉得疲累。
走进山东即墨县界没多久,子墨就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事情,这里的人家十家有九家门口都挂着一面写有“陈”字的旗帜,而且不论是高墙大院的大户人家,还是柴门茅舍的贫寒之家,这旗帜都是青布底儿上绣着白字,无非是大小、新旧有些差别。
子墨向李三思打听道:“李大哥,这‘陈’字旗我倒是头一次见,是什么意思?”
李三思还没回答,云龙就抢先说道:“这叫幌子,买卖人家用的。比如卖酒的就打个‘酒’字的幌子,买醋的就打个‘醋’字的幌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