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页)
螳螂的生与存
比起蝗虫、蟋蟀那些灵活跳跃,展翅飞翔的昆虫来,行动缓慢的螳螂的确逊色多了,就是和蝈蝈相比,也显得有些笨拙,但捕捉昆虫的本领却很高明,它能巧妙地捕食蝉、蝗虫、苍蝇、蝴蝶和蚱蜢等害虫。
螳螂有一个上宽下窄的三角形的头,又细又长的颈脖,苗条的身躯披着浅色透明的长翅。螳螂的一对前足犹如刀斧手高举的大刀,所以有些地区也称它为“刀螂”。
螳螂在捕猎前,常将长臂高举在胸前,就像虔诚的教徒祈祷的模样。因此,德语把螳螂也叫做“祈祷的信女”。实际上,那种虔诚的态度是骗人的,高举着的祈祷的手臂,却是最可怕的利刃。
为了便于寻找食物,螳螂的眼睛生在三角形头部的两端,并且向外突出,这样视野就格外开阔。不过它的视力并不敏锐,它看东西无论远近总是模糊不清。螳螂对静止不动的东西是看不见的,它只能看到运动着的东西。因此,不管螳螂要捕捉的小虫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行动是否灵活,只要它是个活动的,螳螂就会看到它。如果用死苍蝇喂螳螂,它是不会理睬的;但是,一只半死的苍蝇,只要挣扎一下,螳螂也会把它捉来吃掉。
螳螂捕虫时,它的三角形小脑袋不停地摇动,先瞄准,然后挥动镰刀似的前足,一跃而上,迅速扑击,前后仅有0。05秒,速度之快,实在惊人。
那么,螳螂为什么具有这种准确而又快速的扑击本领呢?原来,螳螂是靠两种器官来传递信号的,一种是复眼,另一种是昌颈前的几丛感觉毛。螳螂的双眼不会转动,可是它的头却能朝任何两侧方向转动。
螳螂的两个很大的复眼是视觉器官,也是特殊的传递器,它能将信号传到大脑,使头部对准捕击对象。当螳螂在跟踪猎物时,头的转动压缩着一丛感觉毛,由于形状的改变,从细毛传到大脑的是另一种信号。螳螂大脑的神经系统得到两种互有差别的信号后,立即作出决定,双臂应该朝什么方向,用什么速度去袭击。
螳螂为什么不根据一侧复跟的视觉信号去直接袭击而还要转动头部呢?科学家观察研究后发现,螳螂捕猎时,不仅要知道苍蝇所在的方向,而且还得掌握它的距离,对距离的判断就要由双目的视觉作用来完成。只有距离算准了,才能精确地命中目标。
为了便于捕捉小虫和迷惑对方,螳螂还有一套不寻常的本领,就是它的颜色会随着周围草木叶子的颜色变化。夏天草丛和树林都是绿色,这时螳螂也是绿色的;秋天叶子枯萎变黄,螳螂也就变成黄褐色了。
螳螂虽然强悍,但是它也有畏惧的强敌。某些凶猛的肉食性鸟类就是它的大敌;受了伤的螳螂甚至连小小的蚂蚁也无法应付。还有一种小蜂的幼虫,能寄生在螳螂的卵块里,可使卵块里的卵全部覆灭。
螳螂的食物不只是别种昆虫,它还是个自食其类者。它可以满不在乎地吃它的姊妹,好像吃蚱蜢一样。为了繁殖后代,雌螳螂甚至不得不吃掉自己心爱的丈夫。
青蛙有灵敏的“侦察器”
青蛙是消灭害虫的“干将”,每天能捕食70多只害虫,一个月就吃掉2000多只,千年内除了冬眠以外,就足足消灭掉各种害虫1。5万多只。
青蛙蹲在草丛里、禾苗间,鼓起一双大眼睛,一动不动,凝视着远方,一副神态自如的样子。其实,它正在严密监视着周围动静,既要伺机捕食昆虫,又要逃避天敌的袭击,极为紧张。如果突然有飞虫掠过,它骤然跃起,伸出舌头,把昆虫卷进嘴去。
青蛙为什么能这样闪电般捕食呢?因为它有一张宽阔的大嘴巴,还有长而分叉的舌头。它的舌头不是长在口腔的后部,而是长在下颌的前面,*朝着咽喉。当捕捉飞虫时,它就闪电般突然向外翻伸,舌面上分泌有粘液,飞虫一碰上,就被粘住。然后,它将舌头快速翻转,飞虫也就进肚子。
历来,人们总认为,青蛙是依靠腭骨的推力翻动舌头的。最近,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两位生物学家否定了这种说法。他们说,蛙舌移动是舌肌的弹力作用,因为那儿有很多强硬的纤维组织,形成*。另一位科学家用电影摄影机拍摄实况,再通过电子计算机分析信息,得出相同的观点。这项研究结果将应用到人类医学的牙科矫形手术中。
青蛙是靠眼睛得到周围世界的信息的。科学家发现,青蛙有极为复杂的视网膜。这视网膜由3层各自分开的神经细胞组成,外层是神经节细胞层,约有50万个细胞;中层是双极细胞层,约有300万个;内层是感受细胞层,约有100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