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页)
斗争,强氏族对弱氏族的掠夺,依附人的离散等等。都可能导致首领氏族的消失。氏族的兴起,始族的消失一定是非常的频繁。严重的时候可能发生氏族的迁徙和反叛。这样的情况,史记叫做衰微。
从依附劳动到依附氏族,依附氏族达到了田牧的能力,可能从依附关系中独立出来。许多的生产氏族产生出来。到了夏的晚期,已经是成千上万个氏族林立的情况。古人认识到了这种情况称作万邦之国。所谓的国不过是生产的氏族。夏时代的万邦之国,比仰韶人的始族和村落扩大了许多。在始族时,还是由母亲做维系的纽带,所以叫做始族,到了邦国阶段,出现了氏崇拜,氏崇拜做了维系的纽带。氏崇拜是建立在动物崇拜的基础上,主持崇拜的机构叫做巫祠。这个时候,巫开始从始族和村落独立出来,出现了新的社会成分,叫做巫。所谓的邦国,实际上是氏族的巫祠。巫祠代理了生产氏族对社会的管理。
公元前2500年,伊洛的生产氏族还在对巫祠的依附中。古河道的唐生产氏族从巫祠独立出来,走进伊洛,夏时代结束。 。。
夏本纪
夏本纪
关于夏的历史,记载在夏本纪里。这一篇将史记的记载介绍给读者,做了一些删节,文中的原注是唐,宋的史家所做。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距今8千年以后,伏羲人遍布河南境,距今6千年,有喾始族和禹始族从东方进入伊洛,稍后有华始族从西方进入伊洛。在以后的千年间,4方人口:伏羲后代,喾始族,禹始族和华始族汇合起来。汇合起来的人口称作夏。禹是夏人崇拜。
鲧神话起源于渭河,始族迁徙带进黄淮(也许在伊洛),与禹神话并合。
鲧起源于渭河,颛顼起源于更西的洮河,其实鲧比颛顼早不止千年。
颛顼起源于昌意始族。黄帝起源于渭河下游。但是,在古河道的古汉语看来都是来自西方的神。
原注,禹本文山郡广袤县人,生于石纽。茂州文川县石纽山,在县西。今夷人共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犹不敢放六畜。广袤,隋改文川。
禹崇拜起源于黄淮,不晚于距今6千年。有1支崇拜禹的始族向西迁徙进入四川境,不早于距今5千年。据说,石纽这个地方今天有一个大禹研究会。直到今天对禹的起源,出处都不能确定。禹字没有别的解。成了大禹的专用语。禹崇拜象女娲那样,广泛流传,超出了起源氏族,这样禹的出生地就丢失了。禹的起源地区在黄淮,唐宋人却认为在渭河西。古都西安从秦时的临潼,咸阳算起,到唐时的长安,不少于三千年。秦以后看天下,以渭河为中心。禹起源于渭河西的认识流传到唐宋时。
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禳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
四岳,就是四山,四方巫祠的代表,尧召开的不是氏族首领(政权)的会议,是巫祠代表会议。可知尧是中心巫祠,或者叫作首领巫祠。负命,毁族,这是尧对他的下属(或祠主持者)的批评。负命是说违背四岳决议。毁族,不能(负责任)为氏族办事。是很严厉的批评。
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帝举鲧之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禹治水出于氏族神话,长时间里被不同的方面加以吸收流传,变得丰富和复杂。但是不管怎么变化,都与夏史无关。在流传中将禹治水的神话与尧的巫祠结合起来,又将尧的巫祠加到夏史的起源,就形成了夏的起源。舜又是一个崇拜系统,并合起来了尧舜禹。
四百七十一年的夏史除了禹治水,也就没有什么了。下面是对禹治水的描绘(略)。
尧崩,帝舜向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皆然。命禹,汝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谨克勤。其惠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一一穆穆,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百姓兴人徒以传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