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是明人罗贯中所著。全书自东汉末年党锢之乱、桃园结义开始,到孙皓受降、三国归晋结束,共一百二十回。书中描写了我国汉未至魏晋阶段,即俗称三国时代的重大历史变革以及这个变革时代的典型历史人物间激烈冲突及宏大战争场面。全书一气呵成扣人心弦,有史而不形式于记录,有文而能融会于史实,令人叹为观止。
金圣叹曾言:“三国者;乃古今争天下之一大奇局;而演义三国者;又为古今小说之一大奇手也。异代之争天下;其事较平;取其事以为传;其手又较庸;故迥不得与三国并也” 作为“古今争天下之一大奇局”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就是这样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史诗性巨著。
小说是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叙事性文学;人,首先是社会人,其次才是个自然人。作为社会中的人,其心灵世界必然受到外界影响,是无比丰富复杂的,是不可能单一色调的。高尔基曾指出:“人们是形形色色的”。因此一部小说是否成功,除了选材、结构等因素外,能否塑造出成功的典型形象、刻画出鲜明的人物性格,就成了衡量一部小说作品成就高低的重要标准。
《三国演义》全书中刻画过的人物很多,可说成百上千,即使只论及重要人物,也有数十之众,通常这样的小说很难保证故事主线紧凑及人物描写都能生动到位。但在《三国演义中》,譬如人主有如曹操、刘备、孙坚、孙策、孙权、曹丕、刘禅、孙皓、袁绍、司马昭等为君主而形象迥异者;谋臣有如诸葛亮、司马懿、郭嘉、周瑜、庞统、荀彧、徐庶、陆逊、贾诩、程昱、陈宫、田丰、姜维等为谋臣而形象迥异者;武将者有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吕布、典韦、许褚、张辽、于禁、甘宁、太史慈等为勇将而形象迥异者;林林种种,不胜枚举。而这许多的人物刻画上竟然感觉不到重复,每个人的名字都是那么鲜活,那么的富有生命。究竟《三国演义》有什么魔力,怎样才能做到这一步?
只有凭借《三国演义》中“忠奸分明”的形象描写才能形成这样独特的艺术奇观,凭借着忠奸冲突的自然发展,才能塑造出《三国演义》鲜明的人物形象。鲁迅先生在谈到《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时曾说:“写的好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对此似乎颇为不齿。然而事实上,正是艺术的纯粹“忠奸观”产生了旗帜鲜明的正邪对抗,刺激了读者的神经,也造成了人物间鲜明特点的形成。也只有取舍的利用“忠奸分明”的大旗再进行艺术再加工,“有一忠必有一奸,有一贤必有一愚”,才能够成功塑造出如《三国演义》般独特的人物形象群体,而又能不违背“三分虚构、七分史实”的历史文学初衷。下面将结合三国演义中的典型人物来加以分析。
一、奸雄与仁君——曹操与刘备
蜀汉昭烈帝刘备在《三国演义》中无疑是个典型的明君形象,在历史上也被认为堪与刘邦、刘秀比肩而立。可至于魏王曹操,不只在演义中,戏剧里,乃至中国历史上他就是一直存在争议的人物,千年来不得安宁——几乎成为了“奸”的代名词。
历来非难曹操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二:一是如京剧戏文中陈宫所唱的“吕伯奢与你父相交不假; 为什么起疑心杀他的全家; 一家人被你杀也就该罢; 出庄来杀老丈是何根芽?”,而后曹操说出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好杀人,而且是滥杀无辜。二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花招。
“挟天子以令诸侯”属于政治行为,在历史上也说法不一,很难讲清楚对错。但《三国演义》中所记载的曹操好杀人却触及到做人的底线,不由得不引人唾弃。然而,历史上真的如此吗?首先,就文献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曹操“杀吕伯奢全家”描述的史料有三部。分别在《魏书》、《世说新语》和《杂记》中。
其中《世语新说》是这样记载的“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王沈《魏书》中言道:“太祖以卓终必*,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孙盛的《杂记》中则是说“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但奇怪的是,这三部文献的作者出身或多或少都和晋朝有关;而在蜀国降臣陈寿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却不见记录。按常理说陈寿是蜀国降臣,不久即入西晋为官,记录前朝事情更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