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页)
故和职场风云一无所知,边在清华读书边在一家筹划中的杂志《国际汽车商务》做兼职主编。某日到那家杂志上班时,手上提了各种各样的资料和参考书,大包小裹,不胜重负地爬那个高大建筑一层的二十多级台阶,娇喘吁吁。
“需要帮忙吗?我来帮你拿拿东西吧,看把你累的。”
抬头望时是一位长发飘然的女子,高挑颀长的身材,圆圆的脸,细长的眼睛,目光中带着笑意,说话时已伸出手帮我卸下肩上的一个背包转而挎到了自己瘦瘦的肩上。
到了办公室,把东西放下,请她坐在会议室喝功夫茶,边品边聊,得知我们原来在同一楼层办公,她主做关于房地产与建筑材料方面的国际展览,已在北京工作多年,祖籍河南。于是,从那时起只要我去那间办公室只要有时间,就绕到她那里见见面,聊聊天,每次见到她那闪着笑意的眼睛,心中总是热乎乎的,象见到了兄弟手足亲人般。后来,我开始在游艇帆船类项目上尝试水深水浅,在国际游艇展会用人之际,就推荐她来与我共事,与其说是推荐,还不如说是拉扰她下水下海,因为她已在她原来的行业里驾轻就熟。与她具体谈这件事情是在国贸的哈根达斯,记得已是深夜时分,那店里面几乎没有什么客人,清清静静的环境里,开始畅谈着关于游艇帆船事业那浩如烟海的未来。之后不久,我们便坐在了位于优士阁的同一办公室忙来忙去跑来跑来去,加上不断地出差,朋友之间的交流几乎完全仰仗目光,其实,说是老朋友,实际上在一起聊天畅谈个人话题的机会几乎没有,还不如原来未在一起的那些时光还可以打打关心衣食起居和问寒问暖的电话,在一起之时,探讨的总是工作和所谓事业。
阿颜是勤奋的,交游也很广阔,只要她在办公室,总能听到她打电话的声音。之后,阿颜去了优博国际,据说是还是很卓越的一家公司。之后,与她的联络就仅限于线上了。
虽然随时可以在线找到,但总隐隐觉得与她颇觉有擦肩而过的感觉。
不能朝夕相处,就是擦肩而过。
其实,无论对谁,我都是不忍分别的,也许因为早年出身于员工总量达数千人、在人力资源方面相对稳定的上市公司,所以就习惯了数年如一日工作同事相对稳定的局面,但是,北京的职场,却严重而惨烈地打破了我的这种幸福安逸的思维定势。
于是开始辨证地认为,变是不变的永恒,动是不动的天平。
恰如杂技表演艺术中的走钢丝,那些表演者只能在不断左右摇摆不断前后移动中找到平衡,然后在每一个短暂的平衡里伺机小心地前行着。大概,职场中的北京人或准北京人,也许都会有类似的体悟吧。
因为在北京每天面临面对的人和事太多太杂太繁,不可能对某个人有太久太专注的共事,总是在相见不久相处不久合作不久之后,大家分道扬镳各忙各的事业,刚开始面对如此之分别,对那些曾经的合作伙伴同事同仁们还有些不忍,还有些依恋,还有些眷顾,还有些牵挂,甚至还有某种程度上情深义重般的伤痛,可是,当聚聚散散的次数太多,当分分合合的频率太快,当对这样的悲欢离合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之后,也能坦然和理所当然地面对每次的聚散离合。
相见之欢。
离去之快。
就让我们擦肩而过,快乐地,哪怕内心有多么不忍。
张闻素20061014北京。 最好的txt下载网
就做一个贤妻良母
这就是地大物博的北京。
刚刚从福建调来京城工作的老同学果小姐说刚刚在海淀上地附近租到了一套两居室,为了照顾孩子上学不得不在北京与老公过起了同城两地分居的生活,因为老公平时一个人住在他们自己的房子里,在朝阳区,她和孩子将来会住在这套租来的海淀区的小房子里为了距孩子目前的学校近一些。另一位高中同班的博士同学因为刚到中国船级社做项目也不得不又在东直门租了套房子,让年迈的父母平时住在南城他们自己的房子里两地分居,只有周末再回到自己的家里团聚。这两个早婚早育早已经为人父母的同学的做派,真让我难以理解瞠目结舌。
果小姐刚来北京见到我的生活工作状态就不停地电话短信说你过得太不食人间烟火了,等我租到房子离你近点,一定得定期给你补养补养,你看你现在过得清汤挂面般的生活,连清汤挂面都不如。
约了几次之后今天终于在今天可以见面了,这位美女开着辆“闽”字排照的车从建外SOHO到中关村竟然也能在北京准确地找到路线找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