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页)
总给这个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痛殇。
国家发展乃是社会成长和公民发展的前提所在,国家发展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去拓展国家发展的空间,让国家结构得到改善,造就一个强大、统一和良好的国家主权。因此没有必要去怀疑在奥运会上勇夺金牌、在太空中乘船遨游等国家荣光的必要性和意义。一个国家的发展与未来,不是个人腰包鼓一点或者瘪一点一般简单。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在国家竞争和文明竞争的过程中要独立自主、稳定发展,就必须拥有强大的主权力量,这种主权力量正是要通过量力而行的国家荣光来实现的。那些国家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显示的是中国人探索追求的需求和冲动,是一个国家的青春梦想。
不过,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又不仅仅是多得几块金牌,也不仅仅是飞船上天和随后展开的更复杂的太空探索国家主权的强大、民族的强盛也不仅仅依赖于此。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光荣与梦想,还在于给每个社群、每个公民实现自己的光荣与梦想的充裕空间,并让公民的追求与国家追求保持和谐统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也还在于建立一整套健全的国家制度,来容纳不同社群与公民的创造与追求,让公民追求和创造的冲动得到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在国家与人民的荣耀、利益的关系视野里,人们总会想起20世纪苏联的兴衰历程。对于中国在改革开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如何认识、处理一个国家、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同人民的利益关系时,不少人都会拿苏联来说事。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在70年间使这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度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在苏维埃政权的年代里,国家给了人民土地、面包、知识,还有国家的强大与荣耀但是在1991年,虽然多数苏联人在全民公决时表态保留苏联,而当“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8·19事变”,为挽救苏联进行最后一搏时,多数人却未支持事变——在捍卫苏联的最后关头,人们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第一部分 第36节:国脉(11)
1991年底,苏联在历史的瞬间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何在?史学家见仁见智:帝国主义和平演变说、斯大林体制弊端说、戈尔巴乔夫叛徒葬送说这其中有一种更深刻的解释是,“因为苏联不爱惜苏联人,所以苏联人就不需要苏联”。——俄罗斯科学院一位院士曾充满愧疚和负罪感地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
在苏联建立初期,国家采用统一的行政命令计划,将人民的一切生产、生活行为纳入到整个国家建设框架中来。为了国家的发展,人民的愿望、兴趣只能纳入到国家战略的框架和指标内才能实现,于是产生了国家单一驱动力与人民愿望、兴趣和理想多样化之间的矛盾。
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是被资本主义包围的“孤岛”,人民能够理解并支持国家政策,尽量压抑个人愿望,尽全力建设和巩固国家。但是二战以后,苏维埃政权已经巩固强大,国家已经有条件扩大个人需要发展的空间,可苏联并未适时改革,未开辟出有益于发挥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社会渠道,民众仍然挤在被国家掌控的一条发展道路上,这对于兴趣和能力千差万别的个人而言,是空间和机会的不开放和不公平。
在行政统一的管理体制下,老百姓难以满足多层次个人需求,影响了生活的改善,而国家却超常开支,使老百姓承受的负担越来越沉重。其后果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在苏共执政70多年间,苏联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苏共逐渐失去民心。”②《苏联人为何不珍惜苏联》,黄立茀,《南风窗》,2008年8月。
在21世纪初俄罗斯的一项调查中,俄罗斯人在对苏联国家发展高度评价的同时,对苏联国家给予个人发展空间的评价却不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否定的。“调查显示,多数接受调查者选择愿意生活的时代,不是国家迅速发展强大而个人发展空间受限制的斯大林时代,也不是国家各项成就斐然而个人发展空间平平的勃列日涅夫时代,而是尽管国家发展存在着严重消极现象,但是个人发展空间得到认可的普京时代。”②超过一半的接受调查者尽管高度评价苏联国家取得的成就,却未选择愿意生活在苏联时代。
马克思曾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个调查反映出,在和平与发展时期,人民其实是在用个人福祉作砝码,来衡量、评价国家,决定对国家的态度。换言之,人民不仅要“国强”,还要“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