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部分(第2/2 页)
的思想四处蔓延。
杨永泰向姜瑞元的进言就是其中典型: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确是深得治国要领。难怪面对**军的第五次围剿,红门损兵折将,甚至被迫要四处逃窜。
不过这一切,现在都还未曾发生,在特战队的遏制下,赤军也没能成气候。现在马子任和他的农民军也只是呆在竞岗山苟延残喘,远远谈不上有什么大的发展。
“这么说来,因为恐怖袭击而对红门选择妥协其实也是托辞了。”陈泽面色凝重的说着,他看到了资料上写着必须以释放陈庆同为条件,就知道钟泱的打算了。
想想也是,一个政治势力,不可能因为这种恐怖袭击而动摇自己的政治策略,否则肯定会遇到越来越多这样的无理要求。政权要稳固,不留鲜血怎么可能?无论是敌人的血,还是自己人的血,都是一样。
这次的报社舆论问题,始终只是对外宣传而已,本质来说,华联的政治态度还是非常强硬。
在中华红门内部扶植一个反对苏俄的思想派系,说难不难,说易不易,最关键的节点是必须找准领头之人。毫无疑问,陈庆同是非常合适的人选。这人是中华红门创始之初的元老级人物,更是有着新文化运动首倡者的光环。
在狂热的赤化信徒当中,的确有着威信,足以造成巨大的动荡与混乱。而这种分化,其实也是阳谋,中华红门岂会看不出来?但实力弱小,自然万事不由人,只能忍气吞声的接受。
如若不然,继续被特战队这么骚扰下去,根基都要动摇了。**思想或许整体不弱,但是已经积累了自己势力的赤军领导集团,又怎么会愿意牺牲自己手上的力量,去成全**的大义?
这就是人心,在危难之际的选择。红门本就是注重权谋和当下,根本不去考虑长远的大略,也不需要。定期的内部党清,使得统治核心更新太快,内政不稳是必然的现象。
说完了红门的事情,钟泱也开始有步骤的安排起整个华联内部的产业格局规划。主要分成三大板块:保持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工业发展的建设规划;社会基础建设的完善。
一个地区的稳定,首先就在于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盈余,甚至必须保证军队的食物供应,以及应对特殊情况的粮食储备。无粮则慌,这是关乎华联生存的基石所在,由不得丝毫马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早期是依靠大量进口美国的廉价粮食为主,现在也还继续保持着这种做法。不过始终还是必须加强自己的粮食生产,通过农信社的努力,以民间自行组织的合作社形式,加上化肥和高产物种的培育,华联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粮食储备。
在各地也都是兴建了不少粮仓用以存放各种粮食,包括大量腌制好的肉类。哪怕是农业生产全面停顿,这些储备也足够华联四千八百万的人口食用两年。有着这样的缓冲,整个社会才能承受得起任何波折。
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去获取成功,而是如何面对失败。输不起的国家,就永远算不上真正的强国。
而在工业上,钟泱等人最大的成就不是在技术领域取得多少领先世界的成果,而是为整个中国培养了一百二十万名重工业的技术工人。虽然这其中只有十五万人是大学生,无论是基数还是比例,比之列强都还有很长的距离。
但对于中国来说,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起点了。
稳定的物质生产,才是新时代的根基,但这并不是一切。富裕的生活只是追求梦想的手段和中转站,而不是目的,如果不明白这个基点,就根本不懂得华夏文明的内涵精义所在
在大量对社会基础建设进行投资的时候,钟泱也不曾忘记这一点:成就梦想的快乐,比单纯的吃饱喝足要重要得多。
他所希望开创的未来,并非仅仅是让百姓温饱而已。白银时代的商业利益论,根本无法企及中国古代先哲们所见证的那个境界。
第三百二十八章止息兵戈
第三百二十八章止息兵戈,到网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