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页)
支失
衡、全球贸易失衡等概念。例如,德意志银行全球市场研究所的Michael
Dooley等三人在2004年及其后的多篇文章中提出了全球失衡的概念,认为净储蓄从贫穷国家
向发达国家流动将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Rodrigo de
Rato则认为,全球失衡表现为美国的巨额贸易和财政赤字,相对应的是东亚和石油输出国的
盈余增大,这种正在加剧的不平衡有害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的确出现了全球化条件下的全球经济新的“三元”结构,特点为:
一是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国,其储蓄严重不足,投资对国外资本的依赖较为严重。美国
等发达国家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实行以扩大内需的方式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宏观经
济政策,特别是利用其发达的金融体系和完善的金融产品来鼓励消费。同时也造成私人和政
府部门的储蓄严重不足,进口需求逐年递增。
二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新兴市场经济长期奉行“出口导向”战略,贸易顺差持续大幅增加,
外汇储备不断上升。由于亚洲国家经济发展滞后,资本匮乏,在国际分工中形成了以制造业
为主的产业体系,通过大量出口和吸引投资获得宝贵的资本,同时配合了抑制消费和鼓励储
蓄的政策措施及舆论宣传。
三是由于石油价格不断攀升,石油出口国累积了巨额石油美元。石油美元(Petro…dollar)
是指20世纪中期以来,石油出口国由于石油价格大幅上升后增加的收入,扣除用于发展本国
经济和国内其他支出后的盈余资金。美元则是国际石油市场的主要计价和结算货币。根据钟
伟(2007)等人的估计,OPEC国家在2000~2006年的石油美元的积累大概在万亿~万
亿美元;非OPEC石油出口国的石油美元则有1万亿~万亿美元。根据美联储统计,仅2006
年全球石油美元总额可达9 680亿美元左右,是2002年的2倍以上。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全球金融失衡的关键在于美元“一币独大”
“三元”结构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些学者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由此引发
的全球金融失衡问题上,认为全球经济失衡集中表现为金融失衡,即金融资产的超额供给或
超额需求,表现是金融交易中的结构失衡,特别是期限结构失衡。
实际上,全球金融失衡的关键在于美元所承担的功能过于集中。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
长期处于核心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其他国家已经形成对美元的依赖。1944年建
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了美元的“双挂钩”机制,美元成为各国储备货币、国际清偿力的最
主要来源。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的地位尽管有所衰落,但仍保持核心地位。2000年
,主要发达国家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欧元占;在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中,美元
占,欧元占。在欧元推出后,2003年美元在IMF成员国官方持有的外汇储备中仍占
。关于美元的外汇交易和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的国际贸易在市场上仍占绝对优势。一些国
家的内部货币体系甚至还出现了美元化的趋势。
尽管美元持续贬值,但大量资金仍然不断流入美国金融市场,股票、债券、商品期货、金融
衍生品等主要的金融资产仍以美元计价在美国交易。同时,衍生产品规模迅速膨胀,各类金
融资产间的相互替代和转化性不断增强,使得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快速增强;全球资本出现大
规模跨境流动,从而极大地加快了全球流动性的扩张。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使得全球流动性在主要经济体央行采取紧缩政策以来,仍保持了
过剩的态势。
由于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全球流动性过剩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美元泛滥。美
国国内的货币量快速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使美元货
币供应量呈几何级数的增长(见图2…2)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