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部分(第2/4 页)
不停,正说着便已然走到了宫女面前,“皇额娘眼下怎么样了?太医怎么说?”
“一直有太医在永和宫伺候着,太医说……老祖宗怕是得了心病,这心病一久,便熬坏了身子。还说老祖宗年事已高,身子一熬坏,便很难再……”
“哼!那帮子混账总是束手无策束手无策!”胤禛也不再听她继续禀报,坐上御辇便要往永和宫赶。抬头看到怡亲王走来,他便招手让怡亲王也同乘御辇,有事也可在中途汇报与他。
十三听了皇太后的病后,沉吟半晌,放犹豫道:“四哥……皇上,最好将十四弟召回京,陪侍皇太后一段时日,或许皇太后的病会因此好转。”
胤禛看着他叹息道:“十四弟没走的时候,朕每次让他离京,皇额娘便要病一回。十四弟一走,皇额娘便久病不起了。终究是朕这个儿子做得不够格,日日侍奉左右,也不见她的病好起来。”
十三敛起眸子,垂下眸子压低了声音:“皇上该做的都已经做了,十四弟毕竟是皇太后亲手养大的,总归更亲近些。臣弟说句不中听的话,皇太后这一次若是……熬不过去,临走前见不到十四弟的话,恐怕难以安心……”
胤禛轻抽了一口气,眉头皱了半晌,终是缓缓舒展开来。只听他扬声喝道:“苏培盛,传朕口谕,让内阁拟旨,传允禵回京探视皇太后,探视完了再回去守陵。”
胤禛登基后,为避皇帝名讳,其名中的胤字辈皆改成了允字。而十四原名胤,因祯与禛发音肖像,老九更曾在先帝咽下最后一口气前,生生把先帝传位之语曲解成“十四子胤祯”,是以胤禛继位后自是亲自挑了个名,将十四的胤祯二字改成了允禵。
苏培盛“喳”了一声,便赶紧命人去办此事。
“魏长安的事情办得如何了?”胤禛见十三没再开口禀事,便随口问了一声。魏长安不是八旗子弟,胤禛登基后,便没有将他直接带进宫来,而是暗中让怡亲王安排魏长安入了旗。
魏长安这么多年在王府忠心耿耿,胤禛自是不能放着这样一个亲信不用。他有意提拔魏长安为领侍卫内大臣,日后可指挥、调度护卫他的那些贴身近卫。只不过领侍卫内大臣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他自是要魏长安一步步来,若魏长安不能从那些精锐侍卫中冒出头来,便也没能力做这份差事。
“臣弟安排他在亲卫营中当差,他并无半句怨言。此人吃苦耐劳,心思缜密,可以重用。臣弟会让他适应一段时日,再请旨给他提旗。”
“嗯,皇宫不比王府,他多熟悉一下周遭环境额也是好的。此事便交由你办吧,我放心得很。”
“皇上,西陲事务本由十四弟办理,十四弟一走,抚远大将军一职一直都是延信代理。皇上虽然下令由年羹尧与他共同执掌,但十四弟在西宁多年,官兵已习惯听命于延信。皇上将西陲的事务都交由年羹尧打理,会否操之过急?”
“朕将西陲的大权交由年羹尧打理,自是相信他的能力。如今不能操之过急也必须如此行事了。兵权若是还落在他们手中……不好,如今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之事都需通过年羹尧才可办理,朕远在京城起码也能通晓七八,如此方可安心坐镇于此。”
十三默了默,没再说话。但凡古今,执掌重权之人久而久之都容易骄奢,年羹尧如今的权势越发如日中天,十三只怕如此下去,会养出一条圈养不住的猛虎来。他看了胤禛一眼,将心里的担忧按捺了下去。他能想到这些,皇帝自是也能想到。如今之计,也只有先提拔亲信,日后若是脱离控制,日后再议。
皇帝与十三赶到永和宫的时候,熹妃与皇后也已经在那里了。皇太后怕吵闹,是以皇后未带笑笑过去。
十三看到妍华的时候,暗自苦笑了一下,真是越不想碰面,就越是会碰到。
“老祖宗不进食,病怎得能好呢?就吃两口好不好,若是难受便不吃了。”皇后正端着一碗羹汤侍奉左右,好声好气地劝着皇太后进食。
“拿开~”皇太后无力地摆了摆手,将眸子往里偏了偏。她也不是不想进食,只是每每吃了东西,过一会儿便要悉数吐出来。水喝多了都觉得胸腹发胀,实在难受。
“皇额娘~”胤禛与十三先后走上前,皇后与熹妃忙给二人腾出位置。
皇太后听到胤禛的声音后,才幽幽转过脸来,瞪眼看着他,嘴巴嗫嚅几下却是没说话。
十三见状,出声道:“皇额娘,皇上一下朝便赶过来了,瞧见皇额娘这个模样,儿臣心疼得很呐。皇上已经下旨召十四弟回京了,皇额娘若是不好好进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