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部分(第2/4 页)
臣的共识了。如何扩大和逐步恢复以前的领土,在每个人说来都有不一样的结果,不过幸亏的是,主张投降的朝臣基本上或者死了,或者是在元朝大都享受着荣华富贵,最不济的也在开封的顺昌王朝得了一官半职。能留在福州行朝的,基本上都是死硬的反抗分子。
所以无论结果怎么样,是朝着一个目的,就是如何反攻,恢复故土为目标。不过可能是几年的在海上颠沛流离,大家都对于水军没有了十足的信心,特别是文天祥,现在坐船竟然有了晕船的现象,每坐到船上,都是显得痛苦万分。
而且了姜明的赤红军是以水军发展的之外,还有张僖所部的水军也算擅长水战,但是姜明在没有充足的考验之前,始终不愿意其用操作本来的行当,而且对于范文虎所留下的那几百艘战船,他还是有大用场的。反正凡是高丽人造的船只,姜明就不会用的。
因为他以曾经听说过,高丽人所造的船只质量极差,根本经不起风浪的打击。忽必烈的第二次征日战争就是败在战船的质量上的。布置好这一切的目的,姜明是希望一战能够收复忽必烈所划分的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和湖广行省的大部分土地,然后据长江而守,争取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和一个比较靠北的前沿,那么对于以后的收复中原也算是一个帮助了。
看着其他的赤红七军都渐的离开崇明岛。沿江而上。姜明默默的陪着小皇帝走进了船舱之中。过一会还要见吕文焕派来的密使。商量如何收复江浙行省的事宜。因为吕文焕现在是江浙行省的左丞相。
由于之前阿合马的乱来,让整个江浙行省陷入了慌乱之中,首先让自己的儿子抹速忽充当达鲁花赤,掌握虎符,负责这里的军政事宜,但是随即被中书左丞崔斌参奏一本,扳倒了事。随即崔斌迁授江浙行省左丞,但是没有多久就被阿合马找了一个由头,将崔斌入狱处死。然后江浙行省的管理系统就陷入了混乱,没有办法,才让吕文焕暂摄行省左丞之职,但是没有想到,由于吕师夔的关系。
吕文焕早就准备降宋来表示自己的忠诚,只是被姜明劝住,让其在临安为内应,随时注意元军的动向,其中姜明许多判断的依据都来自于他。
天黑了,吕文焕的密使还没有感到,姜明看见小皇帝赵似乎有些瞌睡了,忙走过去问是否要去休息一会,但是赵却是坚强的摇摇头,示意不用。
看着赵那早熟了的神情,姜明的心里一阵的不好受,其实这次之所以北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小皇帝长大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一第一百二十五章 断流(三)
皇帝长大了,就自然不容易被自己控制了,姜明的心的想法,这个想法恐怕是谁也不会想到的。
十几岁的年纪,正是逆反心里比较严重的时候,姜明已经感觉到赵对于教授他学问的邓光荐已经显出了敌对之意,只是迫于杨太后的说教,才没有表现出来,不但如此,对于杨太后和陆秀夫也有了不自觉的逆反心里。
唯独姜明怜惜已经知道赵曾经有过的一次千古惨事,就是被陆秀夫背着跳入海中,虽然由于他的回来,赵没有重蹈覆辙,但是姜明对于这样的一个孩童依然是严厉不起来,几乎达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也正因为如此,小皇帝对于姜明的好感与日俱增,对于姜明也是言听计从。
也是这样,外面现在已经盛传姜明谄君之说。在政事堂,陆秀夫等人曾经不顾一切的向姜明发难,说是其想做一世~雄,将皇室正统玩弄于鼓掌之间。没有根据的言语虽然没有说服力,因为谁也没有看出他对皇室有什么不敬的地方,但是隐隐约约姜明心里真的有着这种想法,只是自己也不愿意承认罢了。
因为来自于七百年之后的他,是极为的厌恶独裁,但是自百余年来,大宋在外族的屡次欺凌下几近灭亡,反而是自己这个是道家的人挽回了一些局势,如此一来,各种救国学说都开始登堂入室,其中以陆秀夫、张镇孙和邓光荐理学治国的呼声最为高涨他们的号召下一些学者文人,纷纷赶到福州展现自己的才华。旗下迅速聚集了谢得、赵孟等一批有志于复国的文人雅士。
在去年就连番难,要求扩充政事堂的规模和编制,同时对于年轻的柳七伤和经常不在其位的蒲寿庚和文天祥发出质。想要夺回政事堂的发言权。
姜明也是有苦难言,他是不想看到再任由这些书生把持朝政,在那里指手画脚,在和平的时候还可以分而治之。但是现在毕竟是偏安一隅句不好听的,就是朝不保夕。一个不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