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部分(第1/4 页)
五
与其说是朱棣击败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倒不如说李景隆是不战自溃。不管怎么说,朱棣都以得胜者姿态回到了夫人、世子花心血保住的北平。�
朱棣的庆功很实惠,论功行赏,升官、发银子,连虽无战功肯遵守军规的人都有份,上下皆大欢喜。�
之后,朱棣在闲下来时,不忘接待了纪纲,纪纲详细报告了监视景清的事。朱棣又恼火,又怨艾,也有一丝轻松和幻想,已经埋在坟里的可人儿居然还活在人间,匪夷所思,一直压在他心上的那块无形的石头被掀掉了。�
这时道衍进来,纪纲便站了起来:“殿下没事,那小的走了?”�
朱棣吩咐他再到玄武门客栈去看看,景展翼走没走。�
纪纲说:“是,殿下。估计没走,他们收留了一个哑巴,正在北平弄偏方给哑巴治病呢。”�
道衍很感兴趣地问:“谁哑巴了?是先天还是后天?”�
纪纲说:“好像是后天得的。”�
朱棣想起来了,道衍法师好像有什么偏方治聋哑的。�
道衍点点头。他旧年云游时,在普陀寺结识一位太岳真人,与他切磋佛法,很投机,他圆寂后,特地托小沙弥把一本专治聋哑的医书留给了道衍,偶尔试过几个,都救过来了。�
朱棣心里一动,说他可要有求于法师了,请他帮忙去救治一个哑巴,问他肯不肯?�
道衍不知道朱棣要救的是什么人?�
朱棣说是一个朋友的女儿,她收留了一位哑女。�
道衍说:“殿下真是一片菩萨心肠啊,这弯拐得太远了点吧?”�
纪纲也觉得很奇怪,燕王怎么会发善心,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哑女。朱棣叫她去打听准了,这女子的哑病治没治好。�
纪纲说:“这容易。”�
朱棣便说:“你去吧。”�
纪纲走后,道衍目视着纪纲的背影说:“殿下离这人远点为好。”�
朱棣问:“为什么?”�
道衍说,他不就是南瓜饼捏成狗屎状,令殿下念念不忘的吗?这未必不是他为进身设计的台阶。�
朱棣说,他若知道我当时是假疯,这人就太有先见之明了。�
道衍细细体察过,称此人是首鼠两端的人,到处钻营,没有他不打听的事,一句话,小人。殿下还不应该远小人而近君子吗?�
朱棣承认法师说得太对了。不过治小人的人你就不能用君子了,君子只能治君子,小人既能治君子,更能治小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各有千秋。�
道衍说:“殿下这么说,我也就无话可说了。不知殿下招我来干什么。”�
书归正传,朱棣说,幼冲皇帝把齐泰、黄子澄罢免了,说此二人已屏窜遐荒,对朱棣大讲“骨肉有伤,大乱之道”,所以他就“欲舍小怒,以全大道”了。�
道衍哈哈大笑起来。这不是雕虫小技吗?不过是缓兵之计耳。他听说,齐、黄二人表面上罢官了,每天照旧用大轿从后宫门悄悄接到宫中议事,依旧是幼冲皇帝身边摇羽毛扇的。�
朱棣并不会因朱允炆这小把戏而为之所动,今冬先休整为止,天寒地冻,李景隆龟缩德州,他更不敢北上讨战。�
道衍也赞成,正好用此机会养精蓄锐。�
朱棣忽然转移话题,问起景清近来情绪如何?�
道衍很觉奇怪,比起白沟河之战那时,好像突然又消极了很多。�
朱棣分析,这都因为他女儿来了,一定告诉了景清,不但他女儿没死,族人也赦免了死罪。�
《永乐大帝》第四十五章(7)
道衍说,景清一定后悔了,他已经当不成徐庶了。�
朱棣不知怎样才能让他死心塌地。�
这好办。道衍说,反间计不是现成的吗?他问朱棣,景清与朝中与哪个大臣最要好?�
那还用说?当然是方孝孺了。�
道衍献计,找人模仿景清的字,给方孝孺写一封劝降信,想办法落到幼冲皇帝手上,不就大功告成了吗?�
朱棣摇头,方孝孺很容易想到是离间计,一般来说,景清做不出这种事来。会弄巧成拙的。�
道衍又出主意,在同一封信中,再附上一封燕王招降方孝孺的亲笔信,用上殿下的燕王大印,再把珍贵的大东珠也送给方孝孺,这不就真实了吗?�
朱棣担心万一方孝孺心里害怕,隐匿不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