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2/4 页)
兵工厂阵地的守兵在李思温团长的指挥下,面对优势敌军的进攻,顽强抵抗,击退敌多次冲击,黄昏后奉命撤入城内。守黄国梁坟阵地的张惠源部,受敌压迫,被迫退回城墙主阵地。日军跟踪而至,向城垣猛攻,受到守军的阻击,先后退出战场,进行整顿。
当晚,日华北方面军第1军下达作战命令,令第5师团及指挥的北线部队为攻城的主攻部队;第20师团一部协同第5师团作战。命令还决定,8日对太原城发动总攻。
11月7日拂晓,北城外日军利用城厢建筑物作掩护,东门外日军利用丘陵复杂地形作掩蔽,同时向城墙秘密接近,准备实施强攻。同时,日军一部绕过东城,向火车站迂回;另一部则由汾河上游渡河,进出于城西的汾河西岸,对太原形成合围之势。日军主力步、炮、空协同作战,先以优势火力将城东北角炸开一个缺口,然后步兵在坦克、装甲车掩护下向缺口猛冲,蜂拥登城。守军第419团官兵奋力堵截,给敌以重大杀伤。日军继续向城内冲击。守军与敌展开肉搏,双方伤亡甚众,该团团长袁庆荣负伤。日军一股(约一个营)由豁口突入城内,一部分沿城墙向小北门城楼攻击,另一部分冲入城内,与守军发生巷战。在小东门防守的第422团一面对敌进行堵截,一面请示孙兰峰旅长,拟将旅预备队投入战斗,围歼入城之敌。该旅3个团各选一个连,组织奋勇队,对日军实施反击,经过血战,终将既失阵地收复。与此同时,城内守军经巷战终将突入城内之敌全歼。
入夜,敌炮击更烈,傅作义一面亲巡各城,鼓励士气,以迎击日军的再次进攻,一面急电蒋介石,报告战况。守城兵力本来就少,经两日战斗伤亡减员,有战斗力者仅剩2000余人。
11月8日晨,日军按原计划向太原城发动总攻。其步炮主力全集城下,敌机13架轮番轰炸,北城楼被焚,东、北两城到处起火,火焰弥漫全城。9时,城东北角及西北角,均被敌密集炮火轰陷,不久东、北两面城墙亦相继被轰开缺口10余处,城墙各掩蔽部及弹药洞多被轰塌。敌步兵在其飞机、大炮掩护下,向城内猛冲,在城墙埋伏的炮垒队亦被敌击散。守军奋勇截击,一面拼力阻击突入城之敌,一面封锁城墙各口,敌我伤亡惨重。激战至午,防守东北城角的第435团一个营伤亡过半。敌人从该阵地前面的城墙缺口蜂拥入城。董其武即率预备队驰援,在小东门、小北门之间的大教场、坝陵桥一带,与敌展开激烈的巷战,双方形成对峙状态。其他守军官兵也拼命抵抗,战至16时,始将城墙各口封锁,并经激烈巷战将入城之敌1000余歼灭大半。黄昏时,日军一部空降于城中大教场,扩张战果,19时攻至总司令部。随即敌又从城东北角突破口向城内增加大量步兵,并利用夜间隐蔽,夹杂混战,处处突袭,我官兵伤亡甚多,而且西、南两城部队及预备队亦为敌袭散。此时应战兵力已不敷分配,除总司令部军官佐及特务连勉力抵抗外,已别无兵力可资应援。至21时,日军愈进愈多。傅作义见局势已无法挽回,乃下令撤退。各部纷纷从大南门、新南门撤出城外。华北重镇——太原,于11月8日夜失陷。
阎锡山得知太原失守的消息,也并未感到突然,因他心里也明白,太原虽不能轻易放弃,但也不可能坚守,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此时,他又为守城人选的如意安排而欣慰,既未将守城重任委以亲信,也未让中央军负责,而是让傅作义担此重任。这样,他既可以以傅作义这位守城名将的威望压制日军的狂妄之气,又可以在太原失守之后向蒋介石交代,从而开脱自己的责任,可谓两全其美之策。
。 想看书来
二、“非常时”“非常策”(1)
扶 持 牺 盟 会
卢沟桥事变的次日晚,牺盟会即召开紧急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卢沟桥事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地方性事件,而是日本帝国主义有计划、有步骤向中国全面进攻的开始。牺牲已到了最后关头,应立即准备对日作战。
阎锡山作为牺盟会的挂名会长,对牺盟会的上述明确抗日主张,予以默认。在此之前,阎锡山尽管希望牺盟会“救国”,但是,又对抗日作出某些限制,不允许讲抗日,只是含糊其辞地讲抗敌。牺盟会欲将名称改为抗日救国会,他不同意。
7月下旬,刘少奇来到太原后,专门同阎的代表梁化之面谈了牺盟会的工作,指出牺盟会是共产党帮助建立而发展起来的,是为了抗日救亡,不存在谁挖谁的墙角的问题。 通过这次开诚布公的谈话,阎锡山对共产党的一些疑虑得到了缓和。从此,阎锡山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