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部分(第2/4 页)
,中日两国在国力上差距很大,再多几个德械师,也无法弥补这样的差距,但是在我看来,在上海开打却是政府非常高明的一着棋。”
他反手指了指身后的地图,笑了一下说道:
“政府和委员长之所以选择在上海发动战役,是认为日军必然应战。日军在上海有不小的利益存在,并有一个日租界,此外日军在上海的兵力部署非常薄弱,我军能够轻易的使上海日军陷入危局,
这样上海一旦开打,日军就不得不从各地抽兵前来营救,而日军一抽兵营救上海,那么他的全局部署就被打乱了,若是日军不救上海,则上海租界日军必将被全部歼灭,同时日租界也将被完全攻占,按照日军的性格那简直是奇耻大辱,是绝不可能接受的。
所以日军即使不愿意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也会硬着头皮派遣援军的,所以只要我军发动战役,日军必然应战……“
第二部燃烧的大地——第三部刺刀1937 第二百三十五章 国防论之持久战
“中日之间早晚必然有一战,而且是倾尽全国之力的大战。”
郑永说到这里的时候脸色有些阴沉:
“日军如果进攻中国,那么他从北方华北平原一路席卷过来,日军将依托东北基地利用华北地区良好的路况进行补给支持。
日军将占尽机动,火力,补给,航空的优势。日军的重炮兵部队与坦克部队,能够紧随部队推进,成千上万吨的弹药,能迅速运往华北各地,上千架飞机转眼间就能部署过来,选择华北平原任何一处,集结兵力作为预设战场与日军主力交锋,都是自杀行为。
所以必须开辟第二战场,分散日军在华北的兵力,并且使日军在华北方向的兵力,无法与第二战场形成合力,此外第二战场上**一定要拥有不能大大低于日军的补给能力,航空力量,机动能力,要能形成局部兵力,补给,以及航空力量优势。
另外第二战场一经开辟,**就应该能掌握整个战局的战略主动权,不能让日军有重新部署翻盘的可能,这样一个第二战场,那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上海……“
他一口气分析了十余条在上海作战对中**队有利之处,以及对日军不利的地方,最后掷地有声地说道:
“因此上海之战既然已经打起来了,那中日双方就谁也收不了手了,势必会演变成大型会战。
在上海死死地拖住日本,为政府积极备战争取时间,为工业内迁争取时间,我们在这每多打一天,政府就多赢得了一天时间,政府每多赢得一天时间,我们的胜算就大了一成。
耗光日本之前积累下来的大量财富,拼光日本的最后一颗子弹,让日本随着深陷中国战场而使国力一天天衰弱下去。
所以即便我师在上海全部拼光了也是值得的。因为从上海之战的第一天开始,日本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会议室里一片窃窃私语,军座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做出了日本必败的定论,是不是有些太早呢?
但郑永却很清楚的知道,在中日全面开战后的第三年,日本政府便已经破产……
“越打下去就越对中国有利,越打下去就越对日本不利,这就是蒋百里将军地持久战理论!”
持久战,这就是蒋百里将军的论持久战。
郑永拿出了蒋百里将军的《国防论》,当着所有部下掀开了扉页。念道:
“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用空间换时间。“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
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全面抗战;
开战上海,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阻日军到第二棱线形成对峙。形成长期战场……
蒋百里并且犀利地指出,中国不是工业国,是农业国。
对工业国。占领其关键地区它就只好投降,但对农业国,即使占领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区也不要紧,农业国是松散的,没有要害可抓。
所以,蒋百里的结论是抗日必须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而后中国必胜!
“我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本《国防论》,都回去仔细地看看,认真地看。”
郑永放下了手里的书:
“按照我的想法,这场发生在上海的恶战,将进行三个月至半年,于上海死死拖住日军,寻找有利时机大量歼灭日军,为中国抗战之最后胜利扎下坚实基础!”
“是!我师全体官兵拼至最后一兵一卒亦在所不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